首页>专题>2016>行风建设媒体专访>新华社

谢涛:必须与观众真诚相待

时间:2015年05月17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姜潇
0

必须与观众真诚相待--“晋剧第一女老生”谢涛的艺术心声

(1)这是谢涛的肖像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网图片

  “每个年龄段,对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常年扎根基层的历练,让我深深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戏曲工作者,就必须与观众真诚相待,全心付出,千方百计为百姓演好戏。”15日在京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有着“晋剧第一女老生”美誉的谢涛说,这是她30年扎根基层艺术实践的心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谢涛当日获得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谢涛1967年6月生于一个戏曲家庭,父亲从事戏曲教育,母亲也曾是一名晋剧演员。家庭的熏陶,让谢涛从小就对戏曲“爱得不得了”。11岁时,背着父母偷了户口本报考艺校,当同时拿到重点中学和艺校的两本通知书时,谢涛却铁了心选择去艺校,后来成为剧团的一名专业演员。

  谢涛说,年轻时,每每跟前辈艺术家下乡演出,看到台下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对剧情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感动地呼喊叫好时,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在激荡,心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够像他们那样,受到戏迷朋友的喜欢呢”。

  谢涛所在的剧团每年有300余场的下乡演出任务,大部分都是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扛起铺盖卷下乡,连夜跑长途是家常便饭。尽管如此,谢涛仍常年扎根基层,在三十年如一日的基层演出和历练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料,也获得了对艺术真谛的理解。

  “我也曾有过成为角儿后的自我膨胀,也曾为传统戏曲被边缘化感到彷徨……但是在一次次与老百姓的‘亲密接触’中,理解了戏曲艺术与老百姓的关系,理解了一名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谢涛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张家口的观众来信,说自己母亲病重,想听她唱的晋剧以缓解病痛。“我当时没多想,觉得举手之劳,就立刻把几张碟寄了过去。半年后,这位观众再次来信,说他的母亲走了,听着我唱的晋剧,安详地走了。”

  谢涛以为,这个故事就这样悲伤地结束了。没想到多年以后,在张家口演出时,谢涛竟与这位大学生不期而遇。这个小伙子告诉谢涛,因为母亲爱戏,他也开始听戏并学习写戏,现在他已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

  “我又惊讶又欣慰,因为戏曲,因为我的戏,能对年轻人产生这样大的影响,更坚定了我从事戏曲事业的信念,舞台和观众就是我坚持前行的动力!”这件事,让谢涛受到无限鼓舞。

  “20岁时,舞台给我荣耀,观众的掌声让我感到满足,但未曾真正理解观众为何喜欢我、喜欢古朴的晋剧艺术。30岁时,曾为戏曲的生存环境感到彷徨,担心剧场没了观众怎么办,那时开始认识到观众才是演员的衣食父母。”而谢涛说,“到了40岁以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特别是常年在基层与观众接触,切身感受到艺术来自于人民的道理,而我也和观众相处如同家人一样。”

  谢涛说:“农民们说到兴起,口水都溅到你的脸上,他们会抓起一把带着泥土的特产送到你手上。对于这份真挚和热情,我从来都不会拒绝。我相信,真情与付出是相互的,当我把对观众的这份感动带上舞台时,观众也感受到了我的付出与真诚。”

  作为新时期晋剧的领军人物,谢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目标。《芦花》《卖画劈门》《舍饭》《烂柯山下》等传统老戏,经过她的重新演绎,以平民化的视角和民众化的情感表达,受到好评。

  谈到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时,谢涛说,这个荣誉不同于专业艺术奖项,是对一名艺术工作者全面素质的肯定。“既然老百姓把戏剧舞台托付给我们,作为一名矢志从事戏曲艺术的工作者,就应当下功夫把每一出戏认认真真地演好!否则,就会对不住供养我们的衣食父母,也对不住滋养我生命的优秀艺术。”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