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创作红军长征雕塑纪事
贵州遵义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广西兴安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四川松潘红军长征团结胜利纪念碑……不朽的雕塑,活着的历史。
这群栩栩如生雕塑的作者,便是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叶毓山教授,一位曾经为军事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创作过毛泽东雕像的著名雕塑家。“用石头和青铜抒写红军长征英雄诗篇,传承长征精神,是我自觉选择的一份使命。”谈及自己创作长征雕塑的体会,叶毓山淡淡地说。
红军雕塑被当作“菩萨”敬仰 经得起历史检验
贵州遵义,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之地。这里,演绎过一个又一个传奇。这里,流传着一个红军卫生员的感人故事。
1935年,红军主力部队离开遵义时,卫生员龙思泉因给老百姓治病而掉队,不幸被当地的土豪劣绅杀害。老百姓偷偷地掩埋了他的尸体,土豪劣绅竟派人去掘坟,结果却伤了自己的脚。接连几次均如此,土豪劣绅以为是红军显灵,再也不敢掘坟了。
后来,老百姓经常到红军坟扫墓、祭拜,缅怀这位红军卫生员,并亲切地称他“小红”。再后来,遵义市将红军坟迁到红军山,并决定为红军卫生员塑一座雕像。
叶毓山承担了雕塑创作任务。为了确保“雕塑经得起风雨考验,经得起历史检验”,他信步踏上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了解红军卫生员可歌可泣的事迹。在深入采访、挖掘的基础上,他反复揣摩,大胆构思,将红军卫生员塑造成一手搂着生病的小孩、一手持勺子喂药的女战士形象。
“当年的‘小红’又回来了!”1990年,雕塑矗立红军山,引来当地老百姓一片叫好声。他们打心眼里接受这位“小红”。
“这座雕像能够成功,既在我意料之中,又在我意料之外。”让叶毓山意料之中的是,女战士能更好地体现人性中善良、慈爱的一面,因而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红军卫生员被老百姓当成“菩萨”敬奉,每天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传说在她胳膊上系红布条,就能喜得贵子;摸一下她的脚,就能祛病消灾。所以,她胳膊上天天系满红布,脚部被摸得锃亮,成了当地一个奇观。
4年劳作不收分文 雕塑家的责任无价
走进广西兴安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园,你就会体验到什么叫做心灵震撼!
坐落在碑园中轴线中央、广场到山顶主碑石阶入口处的“红军人头”群雕,将长征途中惨烈的湘江之战幻化成青年红军战士、女兵、老游击队员和小孩4个巨大头像:青年红军面部清瘦,目光刚毅,浴血奋战留在脸部的创伤隐约可见;双目紧闭的女战士虽已喋血湘江,但脸上那发自内心的微笑,透露出她坚信革命胜利、为革命死而无憾的乐观情怀……
整个雕塑通过一生一死、一老一少的鲜明对比,艺术地呈现了惨烈的湘江之战场面,揭示了长征路上“生者伟大、死者光荣”的悲壮命题。栩栩如生的雕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这组雕塑花了叶毓山差不多4年时光。1993年到1996年,他一直倾心于斯,从设计构思到选址制作,从雕刻打磨到搬运安装,记不清多少次往返奔波,多少次挥汗如雨……
现在雕塑落成,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和赞赏,这让叶毓山甚感欣慰。几年的劳累,几年的辛苦,顿时烟消云散。
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园被广西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一块颇有名气的“红色资源旅游地”,给贫困的兴安县带来了不菲的财政收入。当兴安县的县长致谢时,叶毓山作出了异乎寻常的决定:“我分文不收,将全部报酬捐赠给当地贫困百姓!”
这组学术界给予很高评价的雕塑究竟值多少钱,算起来很复杂。但叶毓山不要报酬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受红军精神感染,二是当地经济不是很发达。这样的事例对叶毓山来说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他主创的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遵义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松潘红军长征团结胜利纪念碑,也是分文不取,或者仅收很低的成本费。
“雕塑作品有价,雕塑家的责任无价。”叶毓山如此坦言。
雕塑难免有缺憾 但追求不能有遗憾
叶毓山十分忙碌。由于任务不断,他每天要工作10小时左右,还经常到全国各地考察、选址、安装雕塑。在他众多的作品中,红军长征题材占了相当比例。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又是怎样的一种追求?
“雕塑难免有缺憾,但追求不能有遗憾。”在叶毓山看来,雕塑艺术本身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每一件雕塑作品完成之后,总会觉得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正视这些缺憾,就会激励自己在下一个雕塑作品中更加尽心、更加投入。
为着这样的追求,叶毓山于1993年主动辞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职务,在成都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不印名片不用手机,尽量减少社交活动,全身心投入到雕塑创作之中。从构思、设计到选材、制作,每一道工序他都不含糊,做到了精益求精。
叶毓山勤于创作。他把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叶毓山没有名片。但长征路上的座座丰碑,正是流露他思想感情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