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2016两会>文艺界声音

陈振濂:强化字形记忆确保汉字基因稳定承传

时间:2016年03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中国汉字的构成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以象形文字和“六书”为根基的汉字,向来被学者归纳为“表形文字”系统,而与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及作为其代表的“表音文字”截然不同。汉字的“形”,是由其空间构成并分拆为偏旁部首的部件构造为特征,又依一定的顺序意义展开。它与通过26个字母来注重音和词语以音节为展开的表音文字,是完全两种不同的路径。故而,中国汉字的构成要素是点横竖撇捺的笔画,而欧美语言(包括英法德俄语等)文字的构成要素是字母。笔画表“形”,字母表“音”,泾渭分明。关于这方面的比较、研究文字,学界汗牛充栋,毋须赘说。

  故而几千年中国文字的承传,是从在私塾里教习点横竖撇捺的基本笔画和“上大人孔乙己”等简单字形开始的。教习的重点是记住汉字字形,教习的方法是识、读、写并举,以习字之写带动识、读,和西方英语学习先从26个字母入手,先记其音,再作简单词语拼写可谓是异质而同序。本来各取其途,各行其是,倒也相安无事。

  随着近代中国因落后愚昧而屡被西方列强欺凌侵略,国人奋起抗争:维新、变法、革命此起彼伏,方兴未艾。痛定思痛,许多有识之士如鲁迅、瞿秋白、钱玄同、周作人等皆呼吁要废除难记难写的汉字以与世界接轨,一时间,汉字拉丁化、汉字罗马化、汉字拼音化的宣传推广甚嚣尘上,直到上世记50年代,伴随着汉字简化而来的汉语拼音的推广,为初习汉语的学习者提供了一座桥梁:用26个拉丁字母组合为每个汉字注音以方便阅读,又以习字课为每个汉字笔画的练习以确保文字无误。比如小学生常常出现的错别字现象,学拼音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反复练习字形(书写)才能获得纠正。至于一些相似度较高的汉字字形辨识,更是非通过书写不可。在这里,汉语拼音是桥梁,是中介,是帮助识读汉字的一个辅助手段;它并不是基本能力,更不是目标。

  曾经有学者幼稚地呼吁汉字彻底拼音化,以跟上世界潮流与步伐,但这根本行不通。拼音文字的字母组合如果能在表形文字的一字一音而且以笔画笔顺空间结构为特色的悠久历史中横行无忌,那华夏几千年文明延续就毫无价值可言。拼音只能是一个帮手,一支拐杖,一座桥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近汉字,却不可能取而代之。

  情况在改革开放阶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国范围推广引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风潮,为的是跟上、衔接于世界科技进步,作为一种加速国家富强的战略举措,它极有必要。但随之而来的在电脑输入方法上同样引进西方模式,以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键盘,却让所有中国人感到陌生和困顿。对非英文专业的绝大多数键盘操作者来说,26个英文字母只有在汉语拼音中稍稍接触过。于是,相比于只会笔画书写、面对字母键盘束手无策的尴尬而言,只要能用拼音拼写,不妨碍应用,总算是差强人意。于是随着汉字拼音输入法的软件发明,以拼音拼写汉字成了最便捷的方法,一时间风靡天下。

  拼写取代了书写,字母取代了笔画,即使因为软件设置,打字拼写最后跳出来的是汉字字形,对已经有过汉字笔画笔顺学习经验的成年人来说还可以保持原有的汉字字形记忆与分辨能力;但在一个儿童或初小学生的概念中,它就是直接由字母完成的。字母拼写行为导致汉字成形结果;写的是英文字母,呈现的是汉字字形。字母与汉字,就这样奇怪地混交成为一种新的文字方式。如果没有计算机汉字软件,呈现不出汉字字形;我们的孩子们留在脑海里的,只剩下拼音字母,与汉字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启蒙教育,对于汉字文化承传而言可谓是釜底抽薪。

  一般来说,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书法课,在一二年级时,只有语文课的“识、读、写”的启蒙教学中才有不独立的写字课。今天语文老师最关心的是读的能力,于是,拼音的学习成了进入文化学习的首选及必须。但从学习汉字的角度看,自古以来,了解汉字首先是写,是辨识与认知:笔画笔顺,字形间架,古代童塾里让蒙童认字识字写字,有整套办法,如描红仿书,读是跟着写走的。这正是传统中文教学的独一无二之处:汉字是表形文字,启蒙教育从“形”的辨识起步,从学生原本一张白纸的记忆中先入为主地植入对汉字“形”的深刻印象。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废除汉字的激进风潮中,在争相竞办新学堂的风气之中,汉字本身在革命家的眼里就是要革除的对象,命运岌岌可危,永恒的“形”让位于速成的“音”;又因为汉语拼音(外国字母拐杖)的帮衬与推波助澜:本来是辅助的“桥梁、中介、拐杖”角色,忽然成了汉字学习的第一个主体行为,又正逢互联网计算机时代的迎合与主动衔接;学汉字必先从拼音起,学汉字必先从英文字母起,竟成了中国汉学汉语启蒙教学几十年一贯制的金科玉律,试想,这是多么荒诞的事?!

  为此,我们呼吁:在现阶段的小学一二年级汉字(语文)教学中,不先教汉语拼音;而教简单的汉字书写,建立起孩子们对汉字书写的基本概念,笔画而不是字母,乃是汉字的根基。

  汉语拼音在普及汉语学习中当然卓有成效,但从文化立场上看,它并不能越俎代庖。作为辅助的技术拐杖也许必不可少,但它肯定不是汉字的主体组成要素,更不应成为捷足先登者。

  汉语拼音在互联网时代已成主要手段,绝大部分的计算机、手机使用者都在键盘上使用它,但这是因为我们从西方引进推广计算机、互联网在短期内所釆取的权宜之计,即使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应用需求;但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好的教育从来不看世俗社会的脸色行事。就如同过去蒙童教育背《三字经》《千家诗》《论语》,许多在以后的生活中未必直接用得到,但它们却是人生必要的滋养。即使是科学学习也是如此:许多物理、化学乃至外语学习中的教学内容都只注重一个“理”字而并不拘泥于其将来在社会上是否肯定能适用。对启蒙阶段的书写训练,我们也作如是观。它是广义上国家文化承传的需要,而不必以考虑实用为去取标准。

  坚决不能因为我们的短视、贪图方便而让孩子们误以为汉字是由西方字母(汉语拼音)和汉字字形共同组成,而且拼音字母在前;汉字字形只不过是拼音的一个结果——换言之,是西方字母的拼写正确才导致了中文汉字的完成。倘若如此,要不了两三代,中国儿童就会认为汉语拼音文字就是汉字本身!汉字横跨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将荡然无存,仅仅成为一个最终由西方人设计出来的软件所呈现出来的、没有灵魂的空洞的躯壳(结果)。

  因此,在小学一年级启蒙教学阶段,应安排学生们从一开始首先书写简单汉字,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领略汉字文化的伟大浩瀚;而无须让汉语拼音教学多此一举的过早介入。待到学生学习汉字数量渐多,记忆不易时,方可教授拼音文字,以帮助学习理解记忆应用。拼音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绝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孩子们学习时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与主体内容。

  以此来重建未来中国儿童的健康的汉字文化观,把失落了近百年的汉字基因承传重新纳入我们初小学生课堂启蒙教学的第一课,强调汉字的书写之韵与形态、笔顺、空间之美;强调汉字不是由英文字母构成的,从而构建起21世纪新的汉字传统文化教学,谁曰不可?

(陈振濂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协副主席)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