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没有更多的政治标语性的内容,而是非常具体、清晰地提出对时代、对经典作品的要求,同时站在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谈艺术家的担当,可以说是高屋建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个希望”,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国文艺不仅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有创作质量的标杆。我们的电影硬件从3000多个银幕到现在发展到快4万块银幕,从9亿票房到现在400多亿票房,十几年的产业化改革,让中国电影呈现跨越式地增长,这样平均每天增加20块银幕的速度,让世界电影界看得也是瞠目结舌,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例。但我们体量大了,可以说是电影大国了,但能不能称为电影的强国呢?也就是说我们在电影中所表达的我们的文化自信,作为文化标志物的电影,是不是能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达到润物细无声地来滋养我们的观众的作用?能不能够给这个时代留下经典,让后人通过电影来了解我们的当代文化?我们是否能够拍着胸脯说,我们创造了经典?我们的硬件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在内容提供上面,能不能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艺术良知的经典和优秀作品?我想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认真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觉得讲话非常细致,包括遣词用句都非常的准确。比如他讲到,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深刻容纳了鲜活世界和丰满的本真生命。当然这里谈到的经典作品可能是针对各个艺术门类而言的,但我觉得这似乎就是我们现在经典电影的一个写实,非常有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那怎么在一个喧嚣浮躁的商品社会中保持艺术定力呢?就是要我们修身、养德,能够有担当的精神,能够坐住冷板凳。只有具备这样执着的追求,才可能拿出夯顶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在想,我们当代电影的魂,究竟是什么?电影在给大家提供大众娱乐的同时,能不能有精神、有魂灵,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作为电影创作者的身份?
我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