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1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夕,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宣布成立。46年后的1995年7月19日,《中国艺术报》正式创刊成立。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今年7月19日,是中国文联成立66周年,也是《中国艺术报》创刊20周年的大喜日子。今天,我们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举办“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庆祝《中国艺术报》创刊20周年”展览,既展示《中国艺术报》2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荣历程,也向中国文联成立66周年奉上一份祝福和献礼。
刚才赵实书记宣读了中央领导同志就本报创刊20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听后十分振奋和激动。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既有亲切温暖的问候与肯定,也有殷切的希望和要求,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在此,我首先代表中国艺术报社全体同志向所有长期关心、爱护、支持《中国艺术报》的各级领导、各位艺术家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也要向大力支持本次展览、为本报创刊20年题词、题画、题字、题贺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书画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年,7200多个日夜,本报出版了1600多期报纸、14000余个版面;记录了20年来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的大事、喜事、急事、难事,见证了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伟大历程和丰富细节,报道了无以计数的文艺界典型人物、优秀作品、理论思潮,发表了可以囊括所有文艺门类和所有文艺名家的锦绣文章,展示了老中青几代文艺家的艺术风采。《中国艺术报》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发展的书记员,也是百年世纪、千年纪元转折时代跨世纪文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亲历者。
筚路蓝缕,我们从无到有。创刊之初,《中国艺术报》无房、无钱、无车、无办公用品。时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的高占祥亲自兼任本报社长兼总编辑,率领大家在一张白纸上去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曹禺主席抱病以高瞻远瞩、洞察历史、参透艺术的笔触为本报亲笔书写了《走向新世纪》的发刊词。在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各级文联、各门类文艺家的关心下,《中国艺术报》一路高歌凯进。从一周一期、每期四版,到一周二期、增创系列特刊专刊,到一周三期、每期八至十二版;从文联招待所到什刹海文苑再到安苑北里22号,办公条件一路升级;从套色单印到四色彩印,到一报一刊一网和创建高科技采编系统,再到创办中国文联网、中国文艺网、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在多媒体、全媒体、新媒体融合和中国文联信息化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中国艺术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跻身先进报刊行列。
锐意进取,我们从小到大。20年来,经过几代《中国艺术报》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创业创新,《中国艺术报》人才队伍和基本建设日益壮大。历年来,获得各种奖项超过百余项。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全国报纸副刊奖、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全国政协好新闻奖、全国著作权好新闻奖;两名同志当选全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一人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多次获得中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直机关优秀团支部,获得中直机关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中国文联文明单位称号。《中国艺术报》采编队伍始终是一支年轻而有朝气的队伍,我们队伍现在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但他们中许多青年才俊都在采编事业上取得可喜的成就,多人获得中直机关岗位能手称号,数十人次在全国新闻、文艺评论比赛评奖中获奖。2005年本报推出过本报编辑记者5卷本作品集《文苑丛书》,2012年本报又推出本报编辑记者丛书:7卷本的《中国文艺发展态势丛书》。近些年来,本报作品频频被《求是》、中央电视台、《新华文摘》《红旗文摘》《读者》《作家文摘》《散文选刊》等转载转播。本报作品连续多年被十数个省市中高考模拟试卷选用。网上关注度、点击量达到千万。去年底,由中直工委宣传部、中宣部机关党委、中央办公厅机关党委联合组成的中直机关文明单位评选表彰活动第二检查组来报社抽查调研,调研组组长、中直工委宣传部巡视员、副部长吴清彬评价本报工作说:“报社注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团结奋斗、扎实进取的队伍。这支队伍敢发声、能发声、会发声、发得赢声。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复杂,报社的同志们都是战地记者,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取得了出色的战果。同时,这支队伍有很注重学习的良好习惯:注重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注重学习新闻业务和文艺知识,注重整个团队的作风建设,有着很浓厚的甘于奉献的氛围。”
改革创新,我们从弱到强。多年来,本报发挥文艺资源丰富、文艺报道权威、文艺评论精准的优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改革创新文艺宣传的方法手段和报纸新闻语言、新闻体裁、版式版面,以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追求卓越创造一流。2011年以来,更是借助改扩周三期的机遇,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版面改革和新闻创新。本报在言论和文艺评论上率先突破,引起广泛关注。中央领导同志就本报言论评论作出批示,称赞本报言论“敢于直言,有针对性,有战斗力,要提倡和表扬。文艺评论要开新风”。中宣部、中国文联联合召开座谈会推介本报工作经验。此后数年,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本报的文艺界典型人物报道、对相声界低俗风气批评、网络自制剧新情况采访、本报刊发的优秀诗歌作品等不断作出批示,说明本报各类报道、各种版面都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有些报道推进了有关部门重大文艺法规政策的出台。中宣部新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记协有关文件和刊物陆续推荐本报文艺新闻报道的经验和做法。本报在文艺类报刊和全国综合报刊文艺宣传中异军突起,成为文艺宣传和文艺批评的主流媒体、主要阵地。一大批著名文艺家和各地文联同志、广大读者,纷纷致信致电本报,对本报的变化、进步、发展给予肯定和好评。《中国艺术报》在中宣部的关心指导下,在中国文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已经进入到创刊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以上成绩的取得和20年来的辉煌发展历程,也是报社历任领导班子不懈努力、不断接力、不辱使命的结果,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现任《中国艺术报》全体同志向为报社20年发展壮大成长作出过贡献的历任社领导班子成员和所有为之付出过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浪遏飞舟潮头阔,风展红旗好扬帆。20年前,著名戏剧家、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曹禺同志就在本报发刊词中对本报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希望本报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方沃土,成为一座桥梁。旗帜上高扬着爱国主义四个大字,把各民族和港澳台的文艺家们团结凝聚起来,沃土里培育和成长起一代代新人新秀新星,桥梁通向文艺家和广大读者的心田。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这是本报创刊的高标杆,也是我们继续办报的高标准。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把“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融入到队伍建设中,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开拓创新,迎接报社发展的更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