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发展壮大的中国曲艺艺术事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曲协纵观其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正本清源,出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这一重大举措对于关照中国曲艺事业的健康发展,点燃其艺术繁荣的火炬,吹响时代进步的号角,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历史影响和里程碑式的巨大作用。我们理应为之鼓掌,为之欢呼。认真研讨《守则》的内涵,努力学习《守则》之精神,贯彻执行《守则》各项要求,守护它,遵循它,去迎接、去拥抱《守则》带来的中国曲艺事业的浩浩春风,锦绣前程。今天我只根据切身体验,对于守则的第二条谈一点体会。
众所周知,“深入生活,曲随时代”这已是被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中国革命曲艺艺术和社会主义新中国新曲艺的繁荣证实了的艺术道路。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曲艺艺术之所以蒸蒸日上,无数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与表演,历经风风雨雨,汇聚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浩瀚之林,无不与此息息相关,相连相系。回首往昔,那至今让人心潮澎湃的延安时期韩起祥的陕北说书,伴着解放战争大踏步进军的胜利号角,一路同行的毕革飞的快板诗,那抗战时期出于文化大师老舍先生之手鞭挞日伪汉奸的如大刀飞舞的曲艺说唱,那踏碎炮火硝烟的英雄儿女,用血染的风采谱写的一本本《志愿军曲艺选》,哪一篇不是深入生活的激扬文字,哪一曲不是曲随时代的纵情鼓号。建国17年,改革开放37年至今被人们在记忆中传唱的无数曲艺精品,八届中国曲艺节、八届牡丹奖评选好戏连台,奖杯璀璨,“深入生活,曲随时代”铭刻着艺术家们一路辛劳,一路讴歌,一路坚贞,一路芬芳。没有生活的浅吟终将被生活舍弃,没有时代精神与力量的赏玩,终将被时代大浪淘沙而淹没。历史就是这个理儿。
深入生活,关键在一个“深”字。记得1979年我第一次赴自卫还击战前线采风,去晚了,没闻到硝烟味,却喝上了庆功酒,一个月采风虽然感慨万千,却写不出力作来。1984年,我终于有了再一次赴前线采风的机会,一猛子扎进了战争血与火的海洋般情感深处,在老山的五个多月里,我几乎走遍了前沿阵地,几次通过了生与死的封锁线,登上了每天落800发炮弹的钢铁116阵地和战士们共血火同呼吸。记得那年大年三十,我在去主峰的泥泞路上,很远就看到了断壁上的一株桃花树,听人们说这里的桃花开得早、开得大,但是只开花、不结果。诧异间来到跟前我震撼了,原来这棵树的每一朵花瓣都是战士们用蜡烛油熬制后粘上去的,这树已是早被炮火焚烧枯干的一株枯树。桃花开了,开在战士生命的顽强中,开在忠于祖国热爱生命的伟大情爱里。我,那天晚上含着泪,一夜写完了苏州评弹组曲《血桃花》的六首词与颂白。天亮了,我念给战士们听,他们流泪了,我也流泪了,那是生命中最滚烫的泪。我带着评弹《血桃花》、相声《出征梦》、报告文学《战争不能没有女性》回到了后方,这些作品后来分别获了大奖,带着对战争的体验那年我还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话本《淮海大决战》,《曲艺》杂志一篇文章赞誉《血桃花》唱出了80年代时代的最强音……
今年我已年过七旬。退休10年来,我没有停止过深入生活的脚步,紧贴着时代的脉搏,创作了许多曲艺作品。无论是反映汶川地震的评弹组曲《九歌·国殇》,还是反映部队生活的一台台专题作品,如《祖国兄弟兵》等等,无论是歌唱时代楷模赵亚夫的曲唱《中国梦·土地情》,还是数来宝《中国民航畅想曲》、苏州评弹《漫话新丝路》,还是为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创作的枪杆诗《上刺刀》、小品《北上》、《花怎么开》等等,生活激励着我,时代召唤着我,我暗下决心这支笔绝不搁下,抓住这人生晚期创作的机遇,扎根生活,紧随时代,努力攀登曲艺创作新的高峰。我对自己说:“夕阳扬鞭催,踏浪长歌行,深入生活中,曲随时代吟,不为浮尘遮望眼,山高人为峰。”
(陈亦兵 南京军区曲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