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笙的张文斌今年76岁,是社里最年长的社员
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在安史之乱期间随乐师的流亡流入民间,依托于道观佛寺进行乐事活动,逐步分为道、僧、俗三个流派,至明清达到鼎盛。作为唐宋遗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乐谱至今仍延用宋代的工尺谱。西安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古代的交响乐。
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是独具道教特色的乐社,其乐曲、乐器与道教的经韵、法器密切相关,旋律古雅,内容丰富,由于鼓乐独特的记录方式,乐谱的传承只能通过老一辈艺人口传心授来完成。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大量曲目已经失传或面临失传。所以“音乐活化石”的抢救保护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平时排练就在光线昏暗的忠孝祠
认真排练
2005年,西安鼓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但西安鼓乐却没有取得想象中的发展,相反衰落的趋势越发明显,目前西安的鼓乐队大概有七八支,乐手从2000年左右的近400人减少到现在的200多人,这些坚持下来的人,完全是凭借对鼓乐的感情,苦苦支撑着鼓乐的传承和发展。
中秋前夕,偶遇鼓乐队排练,在城隍庙的忠孝祠里,艺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着一首名为《游月宫》的古曲,而他们面前放着的乐谱,是普通人眼中的天书“工尺谱”,由于光线昏暗,我只能概略地记录下当时的情景……
鼓乐队年龄最大的社员已经76岁,最年轻的是3个从陕北来的男孩子,鼓乐队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所有参与者没有一分钱的工资,3个孩子都在城隍庙中做着一些工作,靠庙里发的微薄工资和平时演出时不多的一点补助度日,所有的艺人们凭着对中华民间古乐的热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认真排练,坚守着他们心中的挚爱。此情此景,让亲历其间的我受到深深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