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联】
在凸显各地特色中共享文艺资源
□ 邓 风(四川省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任、四川文艺网主编)
四川省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可能是全国最早成立地方文联文艺资源中心的单位之一。成立之初,我们提出了一个总体目标:要建立“五个库”,文艺人才数据库、文艺作品数据库、文艺机构数据库、文联工作数据库、文艺产业信息数据库;要建立“四个馆”,公众资料馆、网上图书馆、数字艺术馆和新型的文艺档案馆;要建立“五个平台”,一个就是文联工作平台,其中包括文艺维权、司法、法律知识查询,网上文艺工作管理系统和网上办公,还有就是文艺评论信息发报平台、文艺宣传平台、文艺资讯服务平台和文艺教育平台。
建设之初,没有经验可寻,但又有建设的必要,于是我们就从基础的东西开始做起。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跟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进行合作,委托他们在现有的中国文联的中心平台上,融入我们四川特有的一些文化艺术的特点,设计文艺人才的数据库、文艺作品的数据库和文艺机构的数据库。但问题还是存在的,一个是技术上的瓶颈,一个是人员上的瓶颈。如果从四川省文联来说,在资金上这块,领导是很重视的,去年给了专项经费,剩下的关键就是技术人员和人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从采到编到录入到上线,因为数据采集需要非常系统、细致和很专业的过程。参考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文艺人才和作品数据库的一套标准化的格式来做,包括采访、音像资料、图片资料、艺术简历、艺术活动的区域等等,就一个艺术家而言,少则也得用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把这套完整的资料做好,这需要大量的人手和大量的时间,估计全国其他省市文联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因此这就提出了一个关于培训的问题。如果是大范围的、大规模的、笼统的培训的话,效果是有限的。我觉得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可以开展有针对性、小规模的、具体的培训,这才是有用的。我们很想学习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采集和编辑数据库的方式方法。比如说,以前艺术家申请入会时候的资料和表格,信息量很少,他的艺术作品、展览、出版物、研讨活动会不停地增加,那么这个空白是需要填补的,我们的抓手在什么地方?这个确实是困扰我们的问题。怎么办?我们需要专业部门多给一些指导。
另外,现在我们建立的各个省的艺术资源库,如果各自为政,以自己的形式来做的话,怎样来互联互通?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跟中国文联合作,使用已研究成熟的软件,然后请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再给我们设计,把我们的接口直接接到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的大平台上,将来这个库上线以后,在后台有一个共同的管理。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想把四川文艺资源平台做成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的一个频道。如果说“全国文联一盘棋”,资源共享就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让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有项目到地方,有经费资源到地方,或者以技术资源的形式到地方。这样实际上就是大家共赢,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那么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在指导各个地方文联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凸显当地的资源数据库的一些特点、特色。例如,四川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我们把少数民族的影像数据库建立起来,以后四川可能在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的频道中就有一个权威性的代表符号,这个内容也可能是我们在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里面的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