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央视春晚杂技《青花瓷》
在蓝白相间、牡丹花盛开的天幕下,一位妙龄少女头顶瓷碗端坐于男子单腿之上,清新俊雅好似青花瓷上一弯美丽的纹饰。随着舒缓妙曼音乐的弥漫,凝固的雕塑泛起了生命,少女开始在云中漫步,一个由杂技《顶碗》演绎的《青花瓷》唯美的画卷徐徐展示开来……
瓷碗,原本是普通的生活器具,可是在杂技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力下,演化成舞台表演的道具,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一摞摞瓷碗,无论是在演员的脚上还是头顶,无论是在旋转还是翻腾,它始终纹丝不动,而其背后,则是杂技演员对动与静的精准把握与掌控。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编导们将杂技《顶碗》节目再次进行艺术创作,青花瓷是充满中国风韵的艺术精品,与《顶碗》中的“碗”天然契合,其清雅脱俗的纹饰、浓重明艳的呈色,与杂技动与静转化中呈现出的变化无穷的艺术造型完美融合,使中国传统杂技的美学韵味得以升华。在《青花瓷》这一作品中,无论是演员服饰、道具瓷碗,还是舞台背景、灯光,都洋溢着“青花”的元素,充满了“中国味道”。而“单臂举单手顶滚卧起腰”、“脚举碗变单臂倒立回碗”、“双举顶后下腰滚卧起腰”等高难度杂技动作的连番上演,三人与双人的对手技巧渐变展现,配合默契的演员们时而轻盈地倒立、翻转,时而奋然地抛接、力举……舞台上雕塑般的造型之美与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律动之美交替呈现,让观众随之徜徉在青花瓷韵的大美意境中,唯美浪漫回味悠远。尤其是一位女演员从夹在双脚间的一摞碗中倒出清水这一环节的巧妙设计,让节目平添了几分乖巧和灵动。虽然节目只有短短的四分多钟,但整个表演中高难惊险的杂技技巧已足以让现场所有观众为之震撼、为之倾倒,央视一号演播厅为其响起了近20次掌声!
而让我们为之叫好的,还有带来这个精品节目的四川省遂宁杂技团。不仅因为他们代表杂技界,把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展现在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更因为该团是国内第一个登上央视春晚的民营杂技院团!这个成立40年,从巴山蜀水民间乡土走出的杂技团,没有国家的一分资助,自力更生,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能够不断编创出高水准的杂技节目,在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意大利拉蒂那国际马戏节、俄罗斯国际马戏节等国际重大赛场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让人不由地心生敬意,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杂技《顶碗》是一个源于中国,可谓“纯粹”的本土节目。在考古发掘的2000多年前汉墓石砖上就已有“单手倒立顶碗”的表演形象。杂技艺术家夏菊花就是因为将《顶碗》表演得炉火纯青,赢得了“顶碗皇后”的美誉;1983年,武汉杂技团的李莉萍凭借《顶碗》的完美表演,在有“国际杂技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九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上,为中国杂技界摘取第一个“金小丑”奖;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连杂技团、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等杂技院团又创新出一系列《顶碗》的高难技巧,将这一中国传统节目推上了新的高度;2004年,中国杂技团对《顶碗》节目再次革新,文活武演,开创性地加入出手抛接动作,创作出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十三人顶碗》 ,并再次捧得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
究寻《顶碗》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类似《顶碗》的一些传统杂技节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被好几代杂技人传承演绎,动作技巧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已经非常成熟。而追求更高的技巧难度终归要受到人体生理极限的制约,创作一个全新样式的节目可谓难上加难,绝非易事。对于这类传统杂技节目,在“拼技术”的同时更要“拼创意”,进行独辟蹊径的创新编排,体现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拓展艺术本体的张力,才能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选取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极具中国元素符号和文化内涵的杂技作品,无论在国内外赛场,还是商业演出市场,都倍受推崇和青睐。这将是未来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必然走向!
笔者曾亲历2014年第十三届莫斯科青少年国际马戏节,见证了遂宁杂技团《顶碗》演员以精湛的技艺表演完毕后,马戏节主席马克西姆·尼古林带头起立鼓掌,随后全体评委、全场观众起立,为中国演员的精彩表演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最后捧得金奖凯旋而归的全过程。杂技《顶碗》正是因为获得此项国际金奖而被春晚节目组选中的。不过,由于央视春晚演出时长的限制,原来由七人表演的节目被精减到三人出演,完整的节目被“片段化”;而表演中过多的杂技技巧“炫技”,让节目的艺术性打了折扣;有时电视转播镜头的切换、画面的捕捉没有将节目最精彩的一瞬完美展示,给热爱杂技的观众们留下些许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