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造像 为时代讴歌
——记油画组画《民族脊梁——共和国英模》
高士明(艺术史学者、策展人,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不仅是伟大文艺史诗的剧中人,更是伟大文艺史诗的剧作者。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于2014年11月,受中国文联及全国总工会委托,担当了为共和国英模写神造像的光荣重任。
油画组画共分三组,整体构思立足于强化色彩的象征意义,以“绣像”的方式刻画人物精神风貌。第一组展现了50年代以王进喜为核心的英模群像,饱和鲜艳的红色是其总体基调,象征火红岁月的拓荒精神,由杨参军教授领衔创作;第二组以细腻典雅的黄灰调统筹全局,象征平凡岗位的默默耕耘,再现了以吴运铎为中心的普通劳动者形象,由孙景刚教授领衔创作;第三组以绿色主导画面,象征科学与新时期的春天,刻画了以邓稼先、蒋筑英、袁隆平为主体的各行英模形象,由何红舟教授担纲主笔。
三幅油画的艺术语言保持了相对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即以写实语汇为基本形态,以肖像表现为主要手段,同时又彰显了写实语言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使得三幅作品的艺术趣味各有差别,各具独立意味。第一组重视色彩与笔触的表现力,在保证人物肖似的前提下,尽可能强化色彩的语言美感,色层丰富,冷暖对比强烈;笔触强调书写性,可谓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故而整体中蕴含精神,细微中不失精到,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第二组则吸收平面化的处理手段,适当削弱体积,在黑白灰布局中巧做文章,于临近色域寻找微差,细腻、充分地将中间层次表达得含蓄透明,画面笔触相对含蓄,通过对虚实关系的生动把握,最终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向人物的肖像刻画。第三组构图饱满,刻画中强调塑造意识,充分体现了造型的力度与强度,人物形象亦力求传达真实感与亲切感,此外,作为三组油画中人物数量最多的一件作品,作者们在英模们的表情与肢体语言中颇下功夫,因此人物精神气质极为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中国美院油画系素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三幅组画的创作也凝结了几代艺术家的心血。许江院长始终关注着创作的全部进程,多次与作者们就画面的构思与具体细节进行讨论与指导,全山石先生则以其丰富的历史画创作经验,启发创作者的思路,他从油画本体语言的高度要求画作的最终质量与品质,可以说体现了一位老油画家严肃的创作态度,令艺术家们受益匪浅。
《民族脊梁——共和国英模》组画的创作,让全体主创者与参与者在真切的艺术实践中,再次触摸到共和国发展与成长的脉搏,也深切体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画已远远超出了“任务”的一般概念,而是升华到对“人民主体性”艺术表现的自觉追求——这就是英模组画创作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