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是又一场“及时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文艺界褪去奢华浮躁、回归艺术本体,呈现出风清气正、向上向好的新气象。比如我们戏剧界,低俗的作品明显减少,重复性的评奖演出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和地方各级院团都重视原创剧目创作,特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主旋律创作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影响还不够大,这与全国上下同心共筑中国梦如火如荼的伟大实践还不相适应,与党中央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我们有的主旋律创作只强调政治要求、宣传导向,忽略艺术创造,描写英模人物就事论事、简单叙述,一台戏犹如一篇新闻报道的翻版,缺乏艺术魅力,不能打动人心,让主旋律作品一直蒙受着“不好看”的冤屈,也让广大观众“敬而远之”。
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和高昂旋律,需要具有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英雄之美的主旋律作品,激励人民群众去追求梦想、拼搏奋斗。结合个人创作经历,就如何搞好主旋律创作,我有两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个是,弘扬主旋律必须真诚,它一定来源于作者对理想和信仰最执着的坚守。假如编剧自己对理想和信仰有所动摇与疑惑,我们笔下的人物就不可能真正坚守住理想和信仰;假如我们自己缺乏真诚的热爱,我们笔下的人物就难以呈现出思想的光辉和情感的力量。弘扬主旋律、歌颂英模人物时,非常需要我们与剧中人物进行心灵沟通,这种沟通不能总是坐在他们的对面,应当想办法让自己化成“隐身人”附着在他们身上,真正听到他们血脉奔流的声音。
另一个是,弘扬主旋律必须艺术化,主题思想要通过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来反映。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是文艺的基本特征。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和同事合作写过一部话剧《来自滹沱河的报告》。欧阳山尊先生看后建议:“多一点莎士比亚,少一点席勒。”什么意思呢?只有把深刻的思想赋予艺术的旋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好故事,主旋律创作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才能真正成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的时代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