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

培育优良品德 创造精彩人生

时间:2014年08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现场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工作部署,6月19日,教育部社科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并以此纪念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60周年。本版特刊发与会部分代表的发言摘要。 

  “大德”的弘扬、践行和遵循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遵循,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践行和遵循的要求,融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为一体,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

  中国作为一头“睡醒的狮子”“善良的狮子”,面对世界,国家之“大德”更显其重要意义。“大德”弘扬,呈现的将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讲就是要清楚“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大德”践行,承诺的将是“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华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德”遵循,始终不渝的将是“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释,十分关注其中“大德”的意蕴。国家之“大德”寓于中国梦之中。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因此,“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这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国家之“大德”。习近平对中国梦中体现的当代中国“大德”意蕴的阐释,充分体现了“明大德”的性质、内涵、形式和意义。“明大德”是国家的思想内涵和政治形象;是国家的价值体认、国家凝聚民族精神和人民力量的“神器”;是坚持道路发展、制度完善和理论创新的软实力;是国家的世界形象和内在定力的根本证实。

  “明大德”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习近平提出的,“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在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司法政策行为等都应置于核心价值观念的统摄之下,这些是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宣示,是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 顾海良)

  探索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高校应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刻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实践途径,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人文学科齐全的学科优势,以教育部道德与伦理学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重大课题的教学研究工作,与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在全社会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引导广大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继续实施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要突出重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骨干群体,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要继续做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工作。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中国人民大学连续两年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同学们在“接地气”的调研中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直观认识;开展“中国梦·人大情”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育、读史读经典等活动,让大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怡情养志、涵育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 诺)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