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一场称得上是“顶配”了:剧本是盛演不衰的经典作品,演员都是北京人艺的,如果平时看一场这样档次的演出,门票不会少于五六百元。可当这样的高端演出以“公益场”的形式送给大学生时,却被来自学生的笑场伤情了,失去了经典的沉稳,以至于连“老戏骨”杨立新在微博上连发五条微博,表示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如果你面对的仅是一群不懂得在严肃剧场里观赏礼仪的学生们,你可以从时代背景到如何鼓掌徐徐讲起,不必焦躁,因为你面对的是一颗颗向美之心,只需假以时日,浸两浸,熏两熏,就可以获得如雷的回报掌声。可如果你面对的是一群长在泛娱乐时代、已经信奉“娱乐至死”的学生们,这样的结儿从哪里开始解?
从教育开始解?孩子们从小到大每日里埋头书本,可怜的空余时间里进剧场的次数屈指可数。对这样长大的孩子,你要求他对语文填空以外的古今中外经典内容要了解,还要有敬意,是不是奢望了些?
从艺术开始解?当艺术被良莠不齐地推向了市场,这样的生长环境只能导致变异的出现:轻浅薄露透的节目赚到钱了,有一批跟风者颇有“气场”,打开电视,走进影院,到处都是狗血的剧情、搞怪的笑声。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觉得静静地观赏、细细地咀嚼艺术是一种美吗?难。
庄稼欠收了,有老天爷的份儿。孩子跑偏了,那只能是大人的过儿。大学生们对经典艺术的笑场,别只刺痛耳朵,也该刺刺心了。对经典的尊崇其实是一种社会的行为标准,然后才可能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生活态度。如何对艺术经典始终存有一份,更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