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话剧《雷雨》在北京人艺进行新一轮演出时,一场低票价、针对大中学生的公益场遭遇“意外”,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出演周朴园一角的著名演员杨立新非常不满,连发五条微博表示,“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1934年首演于上虞春晖中学的《雷雨》,一直是学校文艺社团钟爱的排练剧目,各个时代的学生版《雷雨》,都在演绎着这部剧的精彩。在今年《雷雨》迎来80生日的时候,遭遇到来自学生们的笑场,这笑声显得分外刺耳。
不知道这些笑场的学生来自哪里,这本是一场不该他们观看的演出,对待《雷雨》这样的文化经典,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哪怕不知道《雷雨》的艺术地位,也要对作品和演员保持尊重,起码的剧场礼仪都不能遵守,何谈感受传统文化?
笑场的观众,抱着娱乐心态走近《雷雨》舞台是错误的,因为《雷雨》不是近几年小剧场流行的恶搞舞台剧、话剧,没有浅薄的网络段子,也没有跟随潮流的流行语。想在《雷雨》中寻找脑筋急转弯式的快乐,注定得不到满足。
泛娱乐时代,“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成为年轻人的信条,从银幕到荧屏,从舞台到现实,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狗血的剧情。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甚至拿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元素进行嘲讽,成为一些年轻人彰显“个性”的做法,但娱乐应有边界,在严肃舞台面前,浅薄娱乐心态应止步。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娱乐地带和文化地带,在娱乐场所遍布城市每个角落的时候,更应珍视那些显得寂寞的文化场所。坚持高品质艺术的北京人艺,当是一个传递传统艺术价值观的圣地,不仅需要艺术家、演员们的捍卫,更需要观众的呵护。不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没关系,但不能将流行的恶搞文化心态强加于经典作品身上。
去年冬天,《喜剧的忧伤》主演陈道明因为高烧不退无法按时上场演出,被救护车送到北京人艺的他,坚持上台“回戏”,向上千观众鞠躬致歉,这是一位艺术家表达对舞台的尊重、对观众的尊敬的方式。作为观众,如果真的觉得某部作品不合自己的胃口,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在中场休息时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安静地离开,而不是放肆地“哄堂大笑”。
在剧场接打电话,用没关闭闪光灯的相机或手机拍照,任由孩子在场内哭闹……国内戏剧舞台演出现场,这些令人烦扰的景象一直得不到改观。观看戏剧被一些观众当成了附庸风雅的方式,而非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缺乏剧场礼仪和对艺术的尊重,让戏剧演出现场充满不和谐音。
在《雷雨》现场“哄堂大笑”的学生,也一样会在其他类似场合笑场,对于这样的尴尬现象,最好的做法是,主办方不要再搞“公益演出”,年轻观众们最好也等到自己真的具备了良好的观剧心态后再走进剧场。在经典剧目演出进行时笑场的观众,既侮辱了他人,也看轻了自己,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