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也许这个名字对“80后”、“90后”来说有些陌生,但他创作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却是如雷贯耳,这首创作于半世纪之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至今听来让人激情澎湃。作为作曲者,周巍峙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然而他却笑言自己就是个“文坛打杂的”。
他曾任共和国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目前已经是96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在为一生钟爱的文化艺术事业操劳忙碌。他曾在《八十自嘲》诗里不无幽默地这样自我描述:“来自贫寒户,混迹文坛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日前,记者在央视导演的帮助下,采访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改名周巍峙
就是要与旧社会巍然对峙
有人说,任何一个文化人,只要听到周巍峙的名字,都会肃然起敬。从10多岁开始参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至今,这位96岁老者大半生的生命轨迹,都与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有着深度的交合与重叠。1926年,10岁的周巍峙随着在国民革命军当官参加北伐战争的父亲赴绍兴、上海等地,初步参与了革命歌咏运动。1934年,他深切感悟到旧社会太多不平,太多黑暗,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旧社会巍然对峙,本名周良骥的他决定改名周巍峙。
1937年9月,周巍峙在山西临汾参加了八路军,从此正式走上革命的道路,1938年7月他在西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了延安。但很快,他根据中央决定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在战争最艰苦、最残酷的时期,他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深入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通过演出、展览、宣讲等活动鼓舞敌占区、游击区人民的抗战信心。1939年冬,他在敌后首次指挥了由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写出了大量歌曲和合唱,参与创作的歌曲和歌剧《不死的老人》《八路军与孩子》等很受群众欢迎。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周巍峙当时还在晋察冀根据地,周巍峙很清楚地记得“我接到座谈会讲话是1943年的秋天,讲话的精神我们很明确,事实上我们也一直用生命来为人民、为艺术服务。我们当时在敌后演出,经常会有生命危险的。”1944年4月,周巍峙率西北战地服务团奉调回到延安,直至全国解放前夕,他先后担任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助理员,前方干部学习班、干部学习班班主任,鲁艺文工团副团长等职。由他主持或参与的艺术创作、艺术演出等艺术实践活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鲁艺班主任
倡导学员到群众中去
周巍峙至今清晰地记得他在延安担任鲁艺戏音系干部学习班班主任时的情形,他说自己主讲敌后群众文艺运动,“因为学习班开学授课是在毛泽东《讲话》发表之后,老师和学员明确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及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秧歌运动方兴未艾,又经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加工提炼,秧歌舞、秧歌剧闹得红红火火,因此在向民族民间学习的问题上,师生们是很热情的,在思想上没有大的障碍。”周巍峙给学员们讲前方群众文艺工作的实践和经验。他从“8·13”上海抗战爆发,讲到了西北战地服务团,还讲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革命文艺宣传工作,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培养了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很多学员都喜欢听他的课,认为他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抗战文艺大课,鼓舞大家去争取抗战的胜利,为学员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周巍峙十分重视并倡导学习班学员要到群众中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他常说“要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群众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安排了专门时间让学员走访群众:下伙房、去马厩,到勤杂人员中访问学习。此外,他还亲自带头,积极参加劳动。学习班的女学员为合作社纺线线,男学员为伙房背煤炭,到十多公里外的山沟背木板制作纺车,在荒沟土坎上挖坑种瓜菜。
音乐是媒人
在根据地邂逅爱人王昆
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期间,周巍峙写出了大量深受群众欢迎的音乐作品,然而在音乐这个“媒人”的帮助下,他也邂逅了相守一生的爱人——著名歌唱家王昆。周巍峙告诉记者,在河北有人给他推荐了一棵唱歌的好苗子,他就专门跑去听,“那是在唐县,我听王昆演唱了《松花江上》,特打动人,嗓子好,乐感好,跟银铃似的,我当即就决定要把她收入我们西北战地服务团。”周巍峙自从发现这个新秀开始,就对她有更多的注意。在才子林立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中,细致周到的周巍峙也渐渐获得王昆的芳心,爱情就这样悄悄地萌发了。
当谈起战争年代两人的爱情时,周巍峙说丝毫无“秘”可言。有人这样形容他们——“伯乐推荐百灵嗓,歌声换来意中人”。战争时期,周巍峙与王昆的结合没有花前月下,有的是不断与敌人周旋和数不清的慰问演出。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但以歌为媒的情缘,让他们成为当时人们眼里的“同心伉俪”,并且相互陪伴走到今天。“人生最美夕阳红”。今年周巍峙96岁,王昆也87岁了。战争年代聚少离多的他们如今真正开始享受 “伴侣”的人生乐趣。周巍峙有着广泛的文艺爱好,喜欢民族音乐、爱唱歌(最爱唱的是《苏武牧羊》),喜欢吹口琴,钢琴也能弹上几曲,“夫弹妇唱”是这个家庭的保留节目。
忆及《白毛女》
没想到它会成为经典
回到延安后,周巍峙已与王昆结婚。而他所带领的“西战团”还带回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和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为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被八路军搭救,获得新生。周巍峙介绍说:“‘白毛仙姑’的故事在晋察冀根据地是个很有名的传说,我们团里邵子南写过白毛女的唱词,当时没写完呢,后来回延安时,他就把这个故事也带了回来。”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院长周扬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新型歌剧《白毛仙姑》。起初,《白毛仙姑》的创作班子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后来,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周巍峙介绍说:“创作《白毛仙姑》的时候,我没有参与直接写,但每次都给《白毛仙姑》的创作提意见,包括一些细节。”
对于王昆担当《白毛女》的主演,周巍峙说:“有人说我极力推荐,那绝对瞎说,我根本没有管,是人家决定以后才告诉我的,王昆的事我一般不怎么参与。这个歌剧排练和首演我都看了,想过它会轰动,但没想到会这么轰动。”周巍峙记得,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党的七大召开的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来自全国的527名正式代表、908名列席代表以及延安各机关的首长,几乎倾巢而出,观看首场的演出。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每演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抽泣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所以《白毛女》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