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度月儿圆。学者眼里,这轮圆月,恍若穿越千年星空的书籍和影像。
“早在先秦,中国人就有拜月习俗。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物质丰裕,文人颇多,游散于世,他们在中秋美好时节饮酒赏月,留下诸多佳句,但唐朝也只有‘中秋夜’之说,‘中秋夜’仅是有钱人或雅士们的时节。‘中秋节’这个概念是宋代才有的,但只是与男女恋爱、男女拜月有关。真正把中秋节当成团圆节,具有团圆的意味,吃月饼以纪念,是明代以后的事了……”
庚寅中秋到来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施爱东向记者娓娓道来。
他表示,尽管民间节日纯粹来自老百姓,但事实上,任何时候,民间节日都与政府的指导和引导密切相关,中秋节也不例外。
“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不只是中秋节,到了20世纪都遭遇过停滞现象。20世纪是中国社会急遽变化的时期,民国政府将中国人祖祖辈辈使用的农历改作公历。众所周知,公历是太阳历,而农历是月亮历,如此一改,中国人一时很难找到月圆的那个点。这当然遭到中国百姓的抗拒,要求公历和农历一起用,这样,在农历八月十五那天,中国人在浩瀚的天宇中,找回了心中那轮最圆满、最皎洁的月亮!”
在这位学者眼中,如今的中秋夜空,那一轮皓月之光也渐次转淡。他认为,这源于月光之下土地的变迁。
“中国是传统农耕文明国家,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与农耕社会息息相关。比如,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一年中难得的农闲日子,又是各种瓜果成熟的时节,这为劳作的人们怡情赏月、品尝时鲜提供了可能;同时,中秋节寄寓的团聚、团圆的意味,也是基于千百年来中国农耕社会家族、家庭聚居的传统、习惯。而今,中国农村城镇化速度在加快,大量农民转移到了城镇里;城市青年获得个人独立生活空间的年龄越来越小,其家庭、团聚的观念变得越来越淡……赋予中秋节深层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在慢慢消逝。”
“另外,吃月饼是中国人过中秋节的最重要象征。清代以后,月饼越做越精细,有了南北派之分。但是,如今的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环境下长大,对月饼是没有特别感情的,这跟上几代人是无法相比的,因此,月饼文化的衰落,也是可以感觉到的。”
综上所述,施爱东表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作为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减淡是必然的。正因如此,国家将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日,这对于增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概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施爱东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秋文化也可能发生某些变化。
“传统节日全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以种田谋生,当他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都不再与农时挂钩,当他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后,传统节日将慢慢变成大家怀念和回忆的东西了。虽然给了你一个节日的时间,但你是否接受以往所赋予这个日子的文化安排呢?我想,现在的人们完全可能有新的选项;这个时间做什么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需要。”施爱东说,“我觉得,尽管未来这种节日的传统性会减淡,但只要假以时间,新的节日文化必定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