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4>青年艺术100分?>遭遇生存

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况和艺术倾向

时间:2014年08月21日 来源: 作者:曹轶
0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艺术机构、媒体等均聚焦于年轻艺术家,从国内到海外,形式层出不穷:比赛、展览、 公益活动……。不论组织方有怎样的目的, 最主要是要真正了解当下年青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这将作为主办活动的第一手材料,也是一切开始的根源。试想,连中国当下年轻艺术家的现状、此时此刻他们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都不清楚,谈何准确、深度、到位。

  按中国年轻艺术家目前生存状态而言,可分为两类: 

   一 , 主流青年艺术家 

  这一群体活跃于当下的艺术圈及艺术市场。 他们善于经营自己与艺术界各类重要人物间的关系,经常出现于开幕酒会、私人party等,再加上自身的努力, 他们的生存状态早已到达优越。他们一般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有比较稳定的创作时间。进而,作品成为了符合当下艺术市场需求的样板。

  驾轻就熟的艺术圈关系网,让此类艺术家在展览中拥有颇高的出镜率及中奖率,但严格来讲,他们只是青年艺术群体中的一小部分。

  二, 青年非主流艺术家 

  这一群体的艺术家,目前与艺术圈的关系比较松散,,为了支持艺术创作,大多从事社会其他行业的工作:办高考培训班、开店、当白领、做公职人员、接行活……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普通背景、身份的青年人需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这种5+2、白加黑的工作强度,也仅能处于蜗居的水准,何来富余去做艺术实践?此级别的年青艺术家,创作时间没有保证,只能挤出时间去做;创作环境不稳定,颠簸流离。这样的年青艺术家,早期的作品数量、技法、创作语言还不够成熟。没有时间去艺术圈社交,没有渠道寻求展览机会,更没有学术交流的机会。但这类人群是隐含在社会中的青年艺术家主体,其中不乏优秀者。

  以上两类群体,一类是少数,他们是艺术圈的“新贵族”,活跃且自信;一类是大多数,融合于社会中期待“伯乐”的到来。他们共同组合成了青年艺术家群体,就其本质而言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目前来看, 年青艺术家的艺术倾向也大致分为几类: 

  学院派 : 由干长时间在艺术院校学习,这一类艺术家毕业后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学院风格,甚至是某些教师的影子。其艺术创作以模仿他人的形式语言为主。

  西学派 :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资讯与国际快速接轨,很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面貌,与西方的艺术流派在形式上惊人的相似。这些人的艺术倾向,大致来说还是归属于学院派的范畴,不同的是模仿对象转换成了西方艺术样式。

  自我发展派 : 这一类艺术家,在形式和主题上同自己的爱好连接缜密,有强烈的自主性。形式感突出,面貌独立。他们对学院或传统的艺术形式不感兴趣,亦有很多艺术家对创作的媒介不限定, 形式多样。他们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相信艺术来源于自我。

  前两类艺术家往往有很好的专业技术,但作品中缺少个人的真实感受;有些人只会照搬他人的形式语言, 照抄他人的创作思路。艺术创作和自身的生活没有关系。

  第三类艺术家中,有些人有很好的个人感受力, 但太过于个人化, 关注点只限于自我,脱离社会与周边环境。即使作品的面貌相对成熟,作品完成后也充其量属于制作精良、貌似精致。

  如果想成为未来的优秀艺术家,当下的青年艺术家需要关心社会, 融入社会, 通过在社会现实中的肉身经验,建立自我的价值观及判断力。所创作的艺术,是其体验、思想、价值观的外化和升华, 其价值在于与时代、社会重要问题的关联度和独到体悟。

  那些目的在于发掘、培养年青艺术家的活动,不宜仅限于简单的举办展览或比赛。更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群体和其现状,举办相应的延续性配套活动,适应多数的青年艺术家,否则再多的艺术推广活动都只是与少数人的游戏,很难真正与更广泛的领域、更多的人群发生关系。同时,无论在巿场价值还是学术价值上,很可能流于空泛、贫血、伪饰。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