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3>青春·文联·中国梦>青春文集

梦想,很近

时间:2013年06月06日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作者:黄凰
0

  最近,“中国梦”已经成为流行度最高的一个词。我认为,最早的“中国梦”应该是在先秦时期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老子的“无为梦”和孔子的“大同梦”。儒道两家的“无为梦”和“大同梦”传达了古代中国人民期待和平、和睦、和谐美好生活的梦想。这种梦想长久地影响着中国人对未来中国美好愿景的想象和勾画。但当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崛起的时候,“无为梦”和“大同梦”都没有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而是日益贫弱。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才彻底让中国从迷梦中惊醒,才开始直面从未有过的不平等条约、直面战争与赔款、直面万马齐喑的局面,他们才开始思索先进与落后、生存与死亡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也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又开始勾画新的中国之梦。容闳的“留洋梦”、康有为借孔子托古改制的“大同梦”、孙中山的“共和梦”、梁启超的“启蒙梦”,都寄托着中国人国富民强的梦想。 

  而今天,与曾经的“中国梦”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让我惊喜的发现,“中国梦”其实离我们每一个人都那么近。 

  我是一个出生于普通家庭的80后女青年,相比起其他同龄人,我的梦想中庸、平实,每一步前行都辉映着现实,也都在被现实所改写。 

  12岁的时候,我有个梦想,希望学区划片时能分到市里最好的那所初中,但却因为一街之隔,我的梦想落空了。 

  15岁的时候,我有个梦想,希望考上省重点高中,在紧张备考的时候,我被告知学校决定保送我上那所梦想的高中,我第一次因为梦想的意外实现,惊喜得彻夜未眠。 

  18岁的时候,我有个梦想,希望离开那座南方城市,到首都北京求学。在父母的不舍中,我的坚持让梦想成真。 

  在我20多年生命的前18年,印象深刻的梦想都和考学相关,我并不觉得我的梦想肤浅,因为学习中所打开的新世界,和一路求学所带来的机会,让我没有遗憾。那些年,对于一个性格温良而又素质平平的孩子来说,通往梦想的道路一路畅通,很少遇见那些充满诱惑的分岔路口,这就值得庆幸了。 

  22岁,大学毕业,我自愿来到京郊农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看似与梦想背道而驰,其中的甘苦与收获其实让我与梦想更加接近。 

  26岁,我加入了文联大家庭,把专业、爱好、兴趣变成事业,我没想到这个梦想竟然那么快实现。28岁,我和我爱的他相守8年,决定在北京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为我们共同的梦想努力奋斗。 

  曾有一部叫《老男孩》短片风靡网络。这部短片拨动了无数青年甚至中年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令人们在温情、惆怅的故事和旋律中,追忆着自己的青春与梦想。“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这直白、忧伤的歌词,深深打动了很多人,让那些曾经的宏伟的梦想一一涌上心头。 

  我承认,从大学到现在这十年,“梦想”被提及的次数少了,不是因为残酷的现实使它变得黯淡,而是长大之后,曾经的那些梦想,变得冷静而理性,梦想的道路开始出现分岔,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一次次关口的选择、取舍中逐渐变得清晰。我也开始寻找到了构成梦想的元素,比如友爱、自立、慎独、仁义、听从内心的声音,等等。 

  我这个具体而微的中国梦的体验,曾经面临现实的为难,比如背井离乡的孤寂,比如对成长的恐惧,还比如连年上涨的房价压力;也曾经在现实中满血复活,比如努力后收获的称赞,比如一狠心一跺脚之后的心静如水,还比如亲朋好友的无私帮助。我想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并不悬空存在。它体现在我们对于社会发展大势、公序良俗的认知,体现在安身于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之中和成家立业的奋斗之中。 

  中国梦的背后,其实就是无数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寻梦的身影。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洪流,我们的追梦之路将描绘出中国梦的斑斓色彩。无论是以赤子之心为国奋斗,还是抱有一己梦想的默默耕耘,只要每一个中国人胸怀梦想,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必将成就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雍容之气,成就一个民族百年复兴的梦想。 

  都说梦想是灯,能照亮奋斗的路;梦想也是路,能引领人们前进的脚步。这个春天,“中国梦”以一种可触摸、可感受、可接近的姿态来到我们身边,那么近,那么真切。我已经做好准备去迎接它、拥抱它了,你们呢?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