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斗转星移。
中国戏剧“梅花”绽放祖国大地已然三十载,往事历历在目,心境跌宕起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戏剧舞台遭遇严寒冰雪,元气大伤。即便时序迈向云开雾散,也是束手束脚,阴气沉沉,一片寂寥苍茫。
198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一声断喝,打破僵局,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寓意,创立戏剧梅花奖,旨在呼吁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
“又道寒岩放早梅”。
是号角。是鼓点。是鞭策。是期许。
一时应者云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煞是热闹。
从此,中国戏剧与梅花融为一体,相偎相依。
在这个奖项的召唤下,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受到褒奖与肯定,梅花朵朵开。人以戏传,戏以人传,一批与时代、与生活、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剧目横空出世,亮相于百姓的眼前,绕环在他们的耳旁,戏剧事业的繁荣景象已翻篇。
这就是梅花奖的魅力,让梅花芬芳满屋,驰誉华夏。
尽管商海狂涛、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诱惑触手可及,但总是有一群可爱的人,全身心地扑向戏剧大业,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恰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等待着春燕衔泥,捎来好消息。
尽管泱泱中华的戏剧艺术传统积淀堪称深厚,突破口难以觅得踪迹,但总是有一群执著的人,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力求让戏剧表演艺术前行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旨在留下时代的印记。宛如梅花,花期独早,疏影清雅,个性坦然,“不与国色争尊严”,但求“数点梅花天地心”。
“梅花”这个意象,与中国戏剧事业共命运,与中国戏剧人同呼吸。
岁月悠悠,时光有情。随着梅花奖的如约颁发,已经初步建构起了戏剧表演艺术评价体系,有论者总结道,这主要表现在弘扬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坚持中国戏曲的创作原则,把握中国戏曲的本质特点,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看重人品艺德也看重文化修养,重视技艺展示更重视人物塑造。信然!
戏剧梅花奖已经溢出一个奖项的职能与外延,登堂入室,直接参与勾绘了中国戏剧复兴的宏伟蓝图。壮哉!
然而,一个奖项的授予,固然是加冕般的首肯,但更是责任的召唤。
2005年6月,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团成立。“今天上奖台,明天下基层”,已是不成文的“行规”。
梅花根植于大地,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愈是寒风凛冽,愈是狂雪肆虐,梅花就愈是兴致盎然,花开得更为精神,更为秀气,妩媚脱俗。
如是,“戏剧梅花”就不应该只是在剧院的舞台上优雅绽放,也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在领奖台上把红花戴,而是要经常性地走到百姓中间,与戏迷在一起,感知他们的冷与暖,体味他们的苦与乐,分享他们的喜与忧,送上祝福的“花语”,奉献来自于心的问候。
于是,在春天,“梅花”可能开在祖国的边防哨所,为那里的官兵带来亲人般的关怀;在夏季,“梅花”可能开在煤矿采集现场,为那里的工人擦一把汗;在秋日,“梅花”可能开在田间地头,为正在忙碌的农民兄弟端上一杯水;在冬时,“梅花”可能开在医院的病房里,为正在跟病魔做斗争的同胞鼓劲加油……
雨中也唱,雪里也演,距离不是障碍,时间不是问题,不化装也行,没有麦克风也可,面对人山人海唱得自然欢,面对特殊岗位上的三两个汉子更要演得投入……
戏剧“梅花”更是走向国际,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华,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鼓与呼。
梅花奖艺术团是宣传队,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树立了梅花奖艺术家的形象;是播种机,播撒了戏剧的种子,培养了戏剧的观众;梅花奖艺术团又是领路人,引领全国戏剧工作者走“德艺双馨”之路。
梅花傲然笑春风。
底气何在?信心何来?传统深厚的积淀,是存活的依凭。国家的好政策次第排开,是起跳的支点。百姓的拥戴与厚爱,是肥沃的土壤。戏剧人当“不用扬鞭自奋蹄”。
期待每个戏剧人以“梅”为友,在舞台上给观众以真善美的享受和启迪,启发诸君树立和坚定对正义、真理的信念。戏剧作品要给人以阳光、激励、信心和鼓舞,这是戏曲人的不二使命。
期待每个戏剧人的心中都怒放一朵“梅花”,采撷梅花坚强的品格和高洁的风范,锤炼自己的心性,面对时代大潮,面对现实处境,甘于寂寞,勇于突破,立足当下,触摸时代跃动的脉搏,尊重观众的文化选择,以硬实的作品,以超然的艺德,行走人间,问鼎高峰。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继往开来的中国戏剧人,勉乎哉,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