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油画王铁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人民幸福。这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著名画家王铁牛、马刚怀着深厚的情感,集多年的思索,根据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的诗词,创作了油画新作。作者以娴熟的油画语言,完美地展示出了毛泽东诗词的深邃意境,为中国画坛留下传世之作。现刊发,以飨读者。
《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两首具有深刻哲理的诗词。前一首诗词,充满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气势磅礴地揭示了人民革命事业排除万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后一首诗词,则纵贯古今、豪迈地宣告了共产党人所坚信的真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两首诗词,大大鼓舞了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争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决心,是激情澎湃的作品,也是旗帜鲜明的宣言书。
画家王铁牛、马刚从小熟读毛泽东的诗词,他们怀着深厚的情感,集多年的思索,奉上根据这两首诗词所创作的完美画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它扭转了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摆脱了错误羁绊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进行举世闻名的长征。
1月中旬,红军夺取娄山关, 拟渡过长江与川西北红四方面军会合。娄山关在遵义城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红军在征程中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果断决定放弃原拟计划,挥师东进,折回遵义。在娄山关与黔军遭遇,击溃敌军,获得大捷。1935年2月26日傍晚,红军控制住娄山关,大部队顺利通过,冲出绝境,迈向新的征程。这是遵义会议后红军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上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娄山关战役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娄山关战役胜利后,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感慨万千,思想火花闪耀不断,创作情绪涌动,数日之后,遂有这首闪烁着真理光辉诗篇的诞生。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这场重大战役的决策者、指挥者是毛泽东,但他在词作中,没有直接描述战斗场面,而是慷慨悲烈地抒写战前的急行军以及战后场景,衬托出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之不易,衬托出战役之重要意义,并从中升华出作者本人和红军战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激越豪情。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作具有启迪人们思想观念的认识价值。
画家深受词作教育、感染和启发,紧紧抓住诗词写景状物、抒情明志的特点,把毛泽东和红军战士战后再度登山眺望思索、探寻中国革命继续前进思想之路的场景融进了油画之中,画中有诗情,点化了词作的点睛之笔,折射出作品的主题。
诗作跨时早、晚,在平面画幅中同时表现两个时间段较难。画家把握住词作整体基调,构图融上下两阙情景再创作,包含早晚两个时间段情与景精要,构思可谓凝练集中。画幅背景,灰色浮云飘荡,但落日尚有余辉;几缕霞光横空涌动,使人感受到希望;绿树丛中不乏花草竞发,装点了一场激战过后群山的肃穆,生机涌现。画作景色描绘,既含蓄地揭示了娄山关战役的惨烈以及这场战役获胜关系全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也使人在艰难中增添了从头越的信念,为画作突出原词主题做了充分的铺垫。
画作人物群像整体安然和谐、所显现出的心态目标一致,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主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由此跃然而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雪》。其时,万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又面临北上抗日的新阶段。毛泽东在庆贺长征胜利之际,登高望远,看到中华大地风光壮丽,想到数千年在这块沃土上驰骋的英雄豪杰,也曾有过贡献,但要承担起驱除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历史重任,尚需现代的民族精英和人民群众的同心协力。作为党和人民领袖的毛泽东,由此而诗兴勃发,有此《沁园春·雪》词作诞生。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 立意高远,豪放开阔,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词作描写祖国山河,纵横万里,长城内外、高原大河,尽在笔下,景色壮美,寓情于景;纵论历史上千年,论断犀利而艺术化,气度恢宏。词作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人民领袖的伟大抱负。
画作的背景是群山横卧中华大地,绵延起伏,无限伸展,逶迤磅礴,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犹如白色蜡象在原野上奔波。奇美,壮哉!画家把《沁园春·雪》上半阙对中华沃土自然景色的描写,聚焦在群山的描绘上,既展现了原词景色词意,同时也倾注了画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高山流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常常咏叹的题材,艺术家借以起兴,抒发各种恋土爱国情感。《沁园春·雪》写山咏雪,更胜一筹。山势雄伟,景色壮丽,更衬托出现代英雄儿女为国为民慷慨壮志的伟大崇高。画家循此而作,情景交融,大大增强了画作背景对主题的衬托。
画作主体写实。犹如人物画卷,画作所绘人物都是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历经艰险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主要领导人和陕北红军主要领导人。从左向右,依次是: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董必武、任弼时、陈云、朱德、贺龙、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海东、刘志丹、习仲勋等。画家为创作这些形象,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加以集中典型化。呈现在观者面前的不是照片,而是画家根据历史和创作需要所塑造的融进了时代特色和画家情感的艺术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朴实、真实,有个性,对观者有亲近感,表现了伟人的丰功伟绩,让世代人民难忘。
画作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典型意义。画家没有着意美化这些经过长达一年之久万里长征的党和军队领导人的形象,但在真实之中人物形象显露出了百战不挠的英武气概。毛泽东时年四十有三,刚刚步入中年,但看画像已略显年长,眉目之间还流露着思索的神情,表明他在为革命大计日夜操劳。他头戴军帽,身着军装,双手背后,凝重而老练。站在他右边的周恩来,凝视前方,目光坚定,戎装齐整,显得宁静干练。其他领导人的描画,个性虽有差异,但总的神态都显现得顽强坚定,充满革命事业的信心。看到这些领导人的画像,观者都会充满崇敬之情。有了他们,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才会有今日中华之崛起!
(作者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