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减少晚会和节庆演出数量、压缩规模
搭平台让群众广泛参与
新华社上海8月17日电 (记者许晓青) 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及中宣部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后,上海市对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进一步实施总量调控,大幅度减少晚会和节庆演出数量,坚决制止豪华铺张,厉行勤俭节约,使丰富多彩的文艺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基层群众,受到了各界好评。
晚会“瘦身”:
数量少了,规模小了
据上海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介绍,今年以来上海取消了传统的新春音乐会、元宵晚会等,对一年一度的上海市各界人士春节团拜会等控制了出席人数,简化了舞美布置,减少了对明星、“大腕”的邀请。
今年年初,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牵头对新闻界元宵团拜活动进行严格“瘦身”。往年的新春大联欢场面比较大,今年改为轻松活泼的茶话会。不久以前,在一年一度的上海电视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中外记者也明显感受到了主办方推崇“节俭、环保、高效”的新风尚。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裘新告诉记者:“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简化了开闭幕仪式,我们还取消了电视节的开幕晚会,打破了以往‘凡是开幕、必办晚会’的惯例,以一场广电行业高峰论坛取代开幕式,在落实中央最新精神的同时,务实推进广电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各地电视台的积极响应。”
为进一步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要求,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进行梳理自查,对“可办可不办”的晚会一律取消,在控制晚会总量的同时,为群众搭建更大的演出舞台。
此外,上海还实行八一、国庆等重大晚会“逢五、逢十”举办的规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海各类晚会举办的数量下降了近50%。
创新演出形式 厉行勤俭节约
为从根本上杜绝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上海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和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转变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的形式。
上海市文广局艺术总监、世博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滕俊杰说,在创新演出形式、依托高科技、减少大型文艺活动“一次性”的财力物力浪费方面,上海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据了解,早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就整合资源,借助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使原本“人山人海”的大型文艺晚会,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规模方面更趋合理。滕俊杰说,“我们不仅采用环保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道具材料和演出服饰,还研制了一批国产装置设备,大大减少了进口设备的高投入。”
这种通过创新实现勤俭节约的办法,现在已被继承下来,许多大型活动通过可重复利用的电脑高科技投影,继续降低大型晚会的物耗和演员成本。
鼓励多采用本土演员、本地新人,也是上海正在探索的一种好办法。大幅度增加本地演员、新人的出场频率和比例,不仅减少了费用,还为本土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扩舞台、搭平台,让群众自发“天天演”
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介绍,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艺术的需求,上海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作,扩大受益群体。今年以来,在推进文化艺术如何走进群众当中,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8月中旬,上海正值高温,东方卫视一个文艺栏目组走进位于黄浦江畔的市政重大工程虹桥南路越江隧道工地,慰问城市建设者。现场采取义演模式,舞台设计因地制宜,舞美灯光也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受到了建筑工人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从今年年初启动的上海首届市民文化节,跨度长达一年,其理念是搭建平台、扩充舞台,辅导、带动群众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演出团队的壮大,让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实现基层社区、楼宇、商圈、企业、学校等的“天天演”和“周周演”,培育出一批群众文艺品牌。
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九乐堂”是一个以“90后”为主力的曲艺表演团队,其从无到有与市民文化节有着密切关系。近日,表演队顶着摄氏40度的高温在徐汇区田林社区的街坊内送清凉,相声、快板、评弹、滑稽戏让中老年人痴迷,也有热闹的开场街舞吸引年轻人驻足。
据记者观察,群众自发的文艺演出,既形式活泼,又勤俭节约。依托市民文化节的平台,上海全市的音乐、舞蹈、美术、创意、书法、摄影、收藏等赛事贯穿全年,参加活动的市民近百万人次,老百姓感叹“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