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3>清明>与清明有关的文学作品

清明时节

时间:2013年03月29日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张礼
0

  也许是清明的来临,才让人感到思念的沉重,或许是失去心中的至爱,才让人怀念起住在天堂里的亲人。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清明都会下一些打不湿衣服的细雨,我想这一定是上天在悲鸣,为那些在黄土之下不知睡了多少年的故人,流下的缠绵泪滴。 

  自我记事起,我总记得就在清明前后,我会随着母亲冒着绵绵细雨,去给没见过面的爷爷上坟。那时我还小,总觉得祭奠祖先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一种没有感情没有眼泪的内心里的纪念与哀思,幼稚地觉得里边有些虚假的因素在里面。时间是抓不住的一捧散沙,不经意间岁月就顺着你的指缝,慢慢的溜走,当我也若别人一样披麻带孝,失去最亲的人时,才知道生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对故人的思念是如此沉重。 

  又将是一年的清明节,又将有一段可以与坟前故人倾述衷肠的日子。微风,轻轻的吹着,吹走一行行祭奠之人的泪滴,又吹来一行行对故人写不完的思念。我喜欢春节后的清明这个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4日至6日之间,这时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时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有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还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较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民间就有了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物之习俗。清明节的娱乐活动是丰富有趣的,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就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每当这个节气来临,我的心就莫名地肃穆与安静起来,心里总是慌慌的、凄凄的、寂寂的,有一种莫名惶恐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喜欢这个期间一个人静静的思索,缅怀那些生命中值得怀念的过往,想象生命中种种的幸福和快乐时光与苦痛的挣扎。每当此时,我总会忆起杜牧写的清明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这首诗,在我轻轻地点燃一沓沓的冥钞,缕缕烟雾化做哀思的时候,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著名的诗句,来表达对地下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一种距离是我们始终所无法准确测量到的,那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去者不可追,要珍惜的是眼前的人。先祖的陵墓,或许只有我们的平安才能让他们安息,或许只有我们的幸福才能让他们睡去。 

  每个清明的来临,看着淡墨色的远山,当清明的风,又唤起绵绵的思念,当清明的雨,又摇醒沉睡的伤口,我都会感到思念的沉重,纸灰化作白蝴蝶在飞翔的时候,那种被叫做思念的泪水,又会梦魇般缠绕着我,那刻骨铭心的痛,又会若如毒药般侵蚀着我。每次我都用手擦了擦,眼角上那一滴滴的哀思,我会虔诚地跪在墓旁,一丛一丛地拔除野草荆棘,掊上一锹锹黄土,栽一丛新枝,植一腔缅怀,覆上一层层的哀思。 

  简介:曾用笔名:雪克、北子、流水,曾于《诗歌报月刊》《民族文学》《鸭绿江》《诗人》《作品》《检察文学》《绿风》德国《欧华导报》台湾《葡萄园诗刊》《创世纪诗刊》《心脏诗刊》香港《大公报》《文萃》《中国文学》美国《新大陆》及《春风》《滇池》《诗林》《边疆文学》《工人日报》《时代风采》《世界诗人》《青春》《词刊》等数百种刊物发表作品,有诗集《北回归线上阳光》等出版。云南省作协会员,曾任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普洱市作协理事、墨江县文联主席。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