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李铮 李菲)全国人大代表、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冯玉萍建议,对于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抢救保护远远不够,必须在群众中传承、推广。国家有重点地扶持、在学校中育种开花、公共传媒公益性推广是三条可行的路。
冯玉萍是第一位两度获得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的评剧演员,但谈到评剧现状,她充满担忧:“辽宁戏剧玫瑰奖是由已故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老师发起设立的,去年评奖时,评剧的报名曲目只有三个。辽宁省以前14个市的评剧团,存活的寥寥无几。”
冯玉萍说:“如果以后没人唱评剧了,我们这代人将是历史的罪人。”
目前的文化市场,制造快乐的艺术门类显得更吃香。对于现状,冯玉萍说:“快乐仅仅是艺术的一个功能属性,更多的时候,艺术能让人在困难时找到力量、茫然时看到方向。”
关于做好文化传承,冯玉萍建议,国家有重点地扶持、在学校中育种开花、公共传媒公益性推广是三条可行的路。
冯玉萍说,现在京剧有1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院团,但其它剧种都没有。对于有历史、有实力的地方剧种院团,国家还应该有重点地扶持。“哪怕一个地方剧种,国家只扶持一个院团,对它的传承都是救命的。”
对于文化产业的说法,冯玉萍表示,支持,但产业不是文化的全部。艺术应百花齐放,各艺术门类有的靠市场能够发展,有的必须依靠政府支持。
近几年,沈阳市坚持“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由政府买单每周邀请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院团为市民演出、传授艺术知识。这不仅让沈阳评剧院的演员忙活起来,增加了收入,而且老百姓得到了政府的文化服务,直接受益。
冯玉萍说,国家扶持并不是一味给剧团投入,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就是很好的方式,艺术院团有了演出、百姓受到文化熏陶,两头受益。
此前,为了让评剧进入大学,冯玉萍已奔走多年,虽收效甚微,但她仍在坚持。冯玉萍说,目前国内艺术院校很多,但不能都把办学的眼睛盯到市场,什么专业能赚钱就办什么专业。学校应是研究、整理传统文化艺术的殿堂。在此基础上,如果大学能开办传统艺术专业,培养人才、传承艺术,那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冯玉萍最后建议,以各电视台为代表的公共传媒应在传承、推广传统文化艺术上担起责任。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是个很好的平台,但这样的平台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