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中秋>

中秋之月情——文人墨客妙笔中秋

时间:2012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网 作者:
0

中国人对中秋的感情有别于春节。春节用诸多的形式感包含了太多严肃的意义,中秋则更像一个玩伴,不拘形迹。

  我们普通人过中秋无非吃吃月饼,赏赏月,喝喝酒,与亲朋小聚一番,但文人墨客就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把中秋留下,留在记忆里,留进历史里,于是有了浩瀚的中秋诗文,于是当我们再过中秋的时候,就演变成了一场宴会,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透过这些诗词文字,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习俗。

  古代诗词>>>

  ■著名的中秋

  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背景:古代写中秋最著名的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当时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做官,弟弟苏辙在济南,尽管并非天涯海角,却因各自事务缠身,已有五年未曾谋面。苏东坡对月酌酒,渐至沉醉,正所谓酒入愁肠,思绪翩翩,才有了这首词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东坡这首词之所以独擅胜场,就在于他的高妙和深情。此外,这首词的好处还在于它几乎包含了中秋诗文的所有因素:月亮、饮酒、怀远。拜月的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后这一习俗又衍生为月下酌酒、赏月、祈福等活动。

  ■哀痛的中秋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相关背景:同样是牵挂弟弟,杜甫的情怀就比苏轼来得沉痛,诗歌表现的是安史之乱背景下的中秋节,一点喜气没有,有的只是哀痛。可以说中秋的基本主题应该是亲情,而这种源于农业社会的亲情正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怀之一。古代的战乱很多,加之交通和通信不方便,一旦骨肉分离便可能成为永诀,所以,杜甫在诗中所流露的这种痛彻之感也就不难理解。

  ■相思的中秋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关背景:除了亲情,爱的相思也往往进入中秋诗文,唐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可以看做这方面的代表,这种相思跟花前月下的意象非常和谐,写得温情脉脉,而且张九龄无意中开拓了中秋诗词的境界,他笔下的月亮不是“山高月小”的山月,不是长空朗月,而是海上之月,扑面而来的是宏大的意境,前无古人。

现代散文>>>

  ■风情的中秋老舍《四世同堂》

  现代名家中,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描绘了北京别具风味的中秋:“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好景不长,不久后,北平被占领,人们成了亡国奴。即使这样,大家也要过节。到中秋节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买个兔儿爷给自己的小孙子,买点月饼、买两盆菊花回来。可是街上已经没有兔儿爷、菊花可卖了,没有节日可过了。良辰美景在国仇家恨面前变得索然无味,不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完全体会其中的辛酸。”

  ■古怪的中秋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在那时文人里应该是深谙玩味万物之理,他写的中秋也怪兮兮的:“……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曰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别人见月怀远,他想到的却是精神病,你说怪不怪?

  ■浪漫的中秋

  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畤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耿。……月光渡过了爱尔兰海峡,爬上海尔佛林的高峰,正对着静默的红潭。潭水凝定得像一大块冰,铁青色……”诗人徐志摩在《印度洋上的秋思》这篇散文中,极尽诗人的想象,写出了一个境界最浩大的中秋夜,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带着我们周游世界,过了一个浪漫的中秋。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