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 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川菜的派系
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其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通常颇具典故。其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灯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鸭子、白油豆腐、鱼香肉丝、泉水豆花、盐煎肉、干煸鳝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 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为代表的干烧系列、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为代表的泡椒系列、干锅排骨和香辣虾为代表干锅系列等。风靡海内外的麻辣火锅(或称毛肚火锅、火锅)发源于重庆,因为其内涵已超出川菜的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膳食体系而不被视作川菜的组成部分。 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菜为主);其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自贡盐帮菜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便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这里仅列举其中部分: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富顺豆花、火爆黄喉、牛佛烘肘、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笼) 、风萝卜蹄花汤 、芙蓉乌鱼片、无汁葱烧鲤鱼(又名“合浦还珠”) 、火爆毛肚、谢家黄凉粉、郑抄手、酸辣冲菜、李家湾退鳅鱼等。 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盐帮川菜是新式川菜。以做回锅肉为例,蓉派做法中材料必为三线肉(五花肉上半部分)、青蒜苗、郫县豆瓣酱以及甜面酱,缺一不可;而渝派做法则不然,各种带皮猪肉均可使用,青蒜苗亦可用其它蔬菜代替,甜面酱用蔗糖代替。而具体烩制手法两派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在于蓉派沿袭传统,渝派、盐帮推陈出新(虽然未必较传统做法更加美味)。
其他资料
四川各地小吃通常也被看作是川菜的组成部分。主要有担担面、川北凉粉、麻辣小面、酸辣粉、叶儿粑、酸辣豆花等以及用创始人姓氏命名的赖汤圆、龙抄手、钟水饺、吴抄手等。
川菜特点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代表菜品
夫妻肺片
关于夫妻肺片的缘由和叫法颇有演绎。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说法是说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有一个牛肉铺的伙计叫郭朝华,见到肉铺里的一些边角废料弃之无用,便拿回家里。既然是伙计,家里当然不会很富裕,所以他和妻子一合计,就将这些东西洗干净,切成薄片,用精心配制的调料拌好,拿出去当街叫卖。因为东西做得认真,味道的确也不错,并且价钱便宜,慢慢的就出了名。因为二人在街头叫卖时行影相依,夫唱妇随,所以人们就称他们卖的凉拌牛杂叫“夫妻废片”,既贴切又亲切。后来渐渐地名气大了,夫妇俩也觉得“废”片不太好看,就顺手改成了同音的“肺”片。随着生意的扩大,有了固定的门脸,“夫妻肺片”的招牌就这样流传开来。
另外一种说法是,当初夫妇俩的肺片主要原料确实是牛肺头,但当时人们很穷,买不起肉吃,但牛肺头就很便宜,所以都来买。出名以后,制作用的原料也开始精选了,牛肺因为口感、味道都不是很好,便不再入菜,但“夫妻肺片”的叫法还是沿用下来。
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是川菜中麻辣味浓厚的冷菜名肴,它和郫县豆瓣、涪陵榨菜、永川豆豉并称为“四大特产”。
据说,唐代诗人元稹在通州任司马时,常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便有灯影牛肉,其色泽油润红亮,味道麻辣鲜香,质地柔韧,入口自化而无渣,食后令人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更让他惊奇的是,成菜肉片较大,薄如纸,呈半透明状,用筷子夹起,在灯的照射下,红色牛肉的丝丝纹理在墙壁上显出清晰的影像来,煞是好看。这使他联想到当时京城盛行的“灯影戏”(现称皮影戏),兴之所至,当即称之为“灯影牛肉”。人们尊敬元稹的清正廉洁,因他的赞誉,该菜引起轰动,一举成为名菜。
灯影牛肉制作时要用牛后腿中的腱子肉,平片或滚片成均匀且较薄的大片,撒上精盐后,再裹成圆筒形,晾至牛肉呈鲜红色(夏季约14小时,冬季约4天)时,再将牛肉片展开,平放在架子上放进烘炉内,再用小火烘干,上笼蒸30分钟后取出,并立即切成4厘米长、3厘米宽的小片(传统制作不改刀成小片),然后入笼蒸约一个小时后取出。最后将炒锅放在火上,入油、姜片后炒香,再取出姜片,改小火后下入牛肉片慢慢炸透,沥去多余的油,加入绍酒拌匀,再加入辣椒粉、花椒粉、白糖、味精、五香粉各适量炒匀,淋上香油即成。
品味一次川味名品灯影牛肉,麻得舒心,辣得舒服,特殊的柔韧质感令人叫绝!
麻婆豆腐
一百八十年前,四川省成都市靠近郊区的万福桥,有个叫陈春富的青年和他的妻子刘氏,在这里开了一家专卖素菜的小饭铺。成都附近彭县、新繁等地到成都的行人和挑担小贩,很多人都喜欢在万福桥歇脚,吃顿饭,喝点茶。刘氏见到客人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刘氏烧的豆腐两面金黄又酥又嫩,客人们很爱吃。有时遇上嘴馋的顾客要求吃点荤的,她就去对门小贩处买回牛肉切成片,做成牛肉烧豆腐供客人食用。 刘氏聪明好学,能虚心听取顾客们的意见,改进烹调方法,譬如下锅之前先将豆腐切成小块,用淡盐水焯一下,使豆腐更加软嫩。牛肉由切成块状变成细粒。刘氏做这道菜,除了注重调料的搭配,更注意掌握火候。她烹制的牛肉烧豆腐,具有麻、辣、香、烫、嫩、酥等特点,很多人吃起来烫得出汗,全身舒畅,吃了还想吃,因此招来不少回头客。 刘氏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下几颗麻点,来往的客人熟了,就取笑叫她麻嫂,她也从不见怪。后来年纪大一点,人们改口叫麻婆。她做牛肉烧豆腐出了名,于是就成了"麻婆豆腐"。在国外数以千计的中餐厅里,也都以麻辣豆腐做当家菜享誉海外,它的名声有时甚至超过北京烤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