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2012大学生戏剧节

大学生戏剧节走出象牙之塔

时间:2012年04月2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丽萍
0

  2006年第六届大学生戏剧节自8月11日开幕以来,全国76所院校的32出剧目在北京这一主会场轮番上演。大戏节虽因经费原因举步维艰,但在主办各方的努力下,今年的大戏节仍如期举行。大学生们自己创作的好戏在北京人艺小剧场、国话小剧场及东方先锋剧场三个剧场陆续登台,《等待戈多》、《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对经典的重新演绎,《辛迪·蕾拉》、《“人民公敌”事件》等新创剧目浓郁的生活气息,均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在京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并得到了专业戏剧工作者的关注与肯定。 

  从自我陶醉到贴近生活

      大学生戏剧节今年已是第6年。在以往的大戏节上,观众指出参演剧目脱离生活,或在封闭的舞台上着重情绪的宣泄而剧情空洞,或注重形式的怪异而晦涩难懂,让人感觉年轻的剧作者们只是在自我陶醉而忽视了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今年大戏节的剧目却令人欣喜,许多作品非常清晰地呈现现实生活的多种面貌,贴近实际地反映大学生的喜怒哀乐。如浙江大学黑白剧社的《辛迪·蕾拉》,以一名女研究生与一只流浪猫的故事,展示了孤独、迷失与寻找的主题。此外,上海理工大学江畔剧社的《寝室故事》、北京盛基艺术学校的《我和我的野蛮老师》、首都经贸大学边缘剧社的《剧场制造》、北京林业大学之洋剧社的《如果是喜剧》等,均再现了校园内外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最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大学的《“人民公敌”事件》,这部戏以一群年轻人排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为线索,以戏中戏的结构,讲述了他们力图以演出《人民公敌》为契机,参与到家乡治理淮河污染的现实中,但在排演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受到干扰,现实与剧情惊人地相像,令人感慨万分。 

      今年大戏节的演出除了三个小剧场外,还设立了中国传媒大学分会场,演出《最期之诗》、《神曲》等10出戏。同时还推出“戏剧进社区”活动,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广播学院戏剧社的广场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深入街道社区,把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送到老百姓身边,这使以往只在圈内自娱自乐的大学生戏剧走向社会,从而拥有了更多的观众。 

      令专业戏剧人刮目相看 

      虽然大学生戏剧与专业剧团排演的戏剧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今年大戏节,年轻的大学生们却以较强的戏剧结构能力和丰富多彩的舞台表现,令专业戏剧人士刮目相看。 

      《记忆拼图》看上去像是五颜六色的琐碎图案构成的拼图,但随着戏剧的进展,那些零碎的图案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场景与一个方向,像滴水最终汇成了河流,巧妙而灵活。《禅先生》增加了戏曲的元素,同时在结构上保持其“不破不立,边破边立”的独特韵味。《如果是喜剧》看上去不过是集合了日常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力图通过多声部朗诵、默剧、游戏等表现方式再现丰富的校园生活与复杂的人物情感。 

      《镜子·女人》以独角表演为主体,并与雕塑相配合,构造了舞台表演的新空间。著名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和以执导探索戏闻名的孟京辉对此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大学生们想象力丰富,手法多样,对专业戏剧工作者是不小的启发,另外青年戏剧爱好者对戏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真诚,对排戏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认真和执著,以及对社会问题有深度的思考和反映,有时是专业剧团所不及的。他们认为,和制作经费捉襟见肘、却颇有思想内涵的大学生戏剧相比,专业剧团花费不菲的剧目却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这是值得专业人士思考的。 

  成为培养人才和观众的途径   

      大学生戏剧节水平虽非一流,但对戏剧事业和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剧协秘书长杨乾武认为,大戏节的举办有助于为戏剧事业培养、积累观众,6年来,通过演出、报道以及“戏剧进社区”等活动,大戏节的影响不断扩大,观众不断增加,这些观众今后很可能成为戏剧爱好者或戏剧观众。他还指出,大戏节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是为戏剧事业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他们当中的佼佼者现已成为戏剧界的新秀。如执导今年大戏节开场戏《等待戈多》、有“戏剧鬼才”之称的青年导演顾雷参加过三届大学生戏剧节,《沃伊采克》、《瞎子和瘸子》、《最卑贱的职业——擦屁股的》等都是他曾经在大学生戏剧节上推出的作品。今年8月在保利剧院上演的大型奇幻童话剧《福娃》的导演邵泽辉,曾经在第二届大戏节执导了《费加罗的婚礼》和《小彼岸》。(记者 苏丽萍 通讯员 王烁)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