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小品还能不能走下去

相声小品:春晚的“剩”宴

时间:2012年02月21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叶志军
0

  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我们之所以仰望巨人,是因为我们先在心里把自己变成了矮子。当我们以平和心态打量今年春节晚会上相声小品名人和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失望地发现:这些大腕儿事先“给大家带来欢笑”的承诺,在所有的一切尘埃落定以后,看来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向我们熟悉的面孔和耳熟能详的段子在心里脱帽致敬吧!无论是新、老配,还是老、老配,春晚的相声小品仍然没有走出“老人当政”的怪圈。英雄可以不问出身,但是您总要对得起您身上的名号吧。很可惜,冯巩的《咱村的事儿》分明刻着多年前《拉车》的影子,黄宏的《考验》也始终拿尘封已久的“老谭”做噱头,被“刨活”了的赵本山的《策划》也没什么抖得响的“包袱”。

  再没有多少新意乏善可陈了,小品似乎已经从三足鼎立中的那个“魏”滑向了那个“蜀”。不知道在隆中定下了“三分天下”春晚的诸葛大师们看到今天的这个局面,情何以堪?是“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规律使然,还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前锋”的无奈叹息?

  最早被陈佩斯们搬上春晚舞台的小品,之所以能够风行,根本在于它的“草根性”。能够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小品,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赵本山们也是搭上了这趟写着草根精神的小品列车,冲向央视的春节晚会,进而走红大江南北的。

  小品的根在民间,营养更在民间。中国人从来就是不乏幽默的,细数2006年喜剧的脉络,过去的一年是草根们尽展风采的一年,从胡戈《馒头》的风靡一时,到《疯狂的石头》的大卖特卖,再到郭徳纲德云社的一夜走红,无不是草根在演,草根在看。尽管大腕儿们号称自己拥有创作团队也好,或者实话实说临时赶场也罢,单靠化肥激素催生出来的温室的花朵——除了摆在晚会现场——迎来“掌托儿”们率领的喝采外,实在无法得到我们的敬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提供免费午餐同时,也请尊重我们的选择权力。在居高不下的春晚满意率的调查下,究竟有多少水分可挤,实在也是个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在春晚导演们选择性大网面前,有多少老面孔破茧而出,又有多少新节目擦肩而过,恐怕也不是手心手背那么简单。在一个不必在乎输赢的节目里面,规则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遑论其它。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风暴——网络时代的快捷已经使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成为一种可能。相声小品的沦落可能应验了郭德纲的话:传统相声总共有一千多段,经过我们努力吧,现在还剩那么四百来段……

  春晚相声小品注水的背后,是大腕儿们井底之蛙的独孤求败,还是江郎才尽的穷途末路?在一个什么都可以妥协成“双赢”的商品社会里,掌握话语权的导、演双方,谁还会在乎沉默的大多数。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