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文化改革发展

[跨越·十年]文化惠民大手笔

时间:2012年10月1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雪梅
0

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陕西省文联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的老百姓。袁景智/摄

  在上海徐汇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百姓可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大餐;在东莞,一公里之内随处可见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浙江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江苏几乎每个县都有一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5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有电影看,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报读,有书读,有低价的演出看,有免费的讲座听,这些在过去听起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过去的十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惠民的力度前所未有。

  投入:让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贵州省共投入“村村通”建设资金63652万元,贵州省投入36229万元,共计投入建设资金99881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贵州省分别对贵州农村广播电视投入最多的一项重大工程。

  这些成果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政府在公共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让国家的财政支出不断向文化倾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投入结构不断完善。总体上看,这十年,是我国文化设施数量剧增的十年,是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的十年,同时也是文化财政支出增长最快的十年。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公共投入的增加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热潮。一批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列入规划,包括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的扩建。在各省,包括博物馆、文化中心、图书馆、影剧院在内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纷纷开工建设。针对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后状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研究编制了《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全国地市级城市将基本实现市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惠及3亿多城镇。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无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或设施严重不足的地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正在像建地铁、修大桥一样写入每个城市的规划……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文化繁荣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已经非常明确地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