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12日电(记者 孙丽萍)中国著名作家莫言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获得的承认。西方文学界向中国打开大门,中国文学准备好拥抱世界吗?
中国当代文学进入西方主流视野的标志性事件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意义何在?文学界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西方主流视野的标志性事件,西方翻译界和文学界将更关注中国的写作者。
在中国当代文坛,莫言的写作特色十分鲜明。他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等影响,吸收西方文学营养讲述中国乡土故事。同时,他始终一腔热血地关注当下现实,同时又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尽管当代中国早已拥有不少像莫言这样优秀的作家,但历史最终选择莫言实现中国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其中至少有两大因素:首先是莫言的文学创作具备了超越地域、民族、政治的魅力和价值,闪烁人性光芒;其次是莫言的大量作品被多语种翻译介绍、走近西方读者,在西方世界已经产生了影响力。
关注人性才能走向世界
评论界认为,莫言走向世界的原因是其文学创作根植本土文化而又关注人性。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和世界文坛建立“心灵沟通”的关键纽带。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任何一个关注人性的作家,不仅中国人会懂你,外国人一样懂你。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说,莫言数十年的写作从不离开家乡山东高密的乡村土地,他以黑色幽默式的魔幻文学描摹了中国“能承受苦难又充满旺盛生命力量”的现实。
在思索人性、关注社会现实这一层面上,中国当代文学是否已经与世界文学接轨?
著名文学杂志《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等人认为,从文学实力上看,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包括王安忆、王蒙、北岛、欧阳江河、苏童、余华、格非、贾平凹等。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价值关注人性、切入中国社会现实。
但毋庸置疑,阻碍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并被广泛阅读喜爱的最重要问题是,当下大量文学作品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也缺乏对人类灵魂的触碰和抚慰。同时也无法满足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而令世界日益增长的了解中国的愿望。
在日益浮躁的娱乐化、网络化潮流之中,类似莫言这样坚守纯文学的作家日益稀少,文学阅读处于衰落状态。莫言获奖之后的网络调查显示,59%的受访者从未读过莫言作品。不少网民更直言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位重要作家。
媒体评论称,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文学大国,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迎来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文学作品成为承载这个社会痛与乐、悲与欢、苦与喜的良心,以文字向人性致敬,并由此走向世界”。
“翻译”与“影视”是跨文化传播重要桥梁
莫言或许并非中国唯一有实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家,他的得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和“影视”这两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莫言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乡土魔幻中国”受到西方译者青睐,许多重要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瑞典文、韩文、日文、荷兰文等多国文字。尤其是在诺贝尔奖的所在地瑞典,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一人就翻译出版了莫言的三本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
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西方媒体评论称,莫言的小说能走进西方主流视野,跟张艺谋改编拍摄的电影《红高粱》有很大关系,“他在海外最有名的作品可能还是《红高粱》”。
在中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际,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应和翻译、影视、媒体宣传等共同形成跨文化传播的合力。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需要系统工程。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很多像莫言一样优秀的中国作家因为翻译的原因无法被西方文坛和西方读者所熟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他指出,文学翻译要求很高,最好由外国译者以母语进行,才能保证信、雅、达的品质。
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也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要拥抱世界,就必须抓紧时间、花大力气推动文学翻译工程。“在中国强势的西方文学,完全可以翻跃翻译的围墙,我们读西方文学的心态都与读中国文学不一样,有时尽管翻译糟糕,同样能发现作品中的美。而处于弱势的中国文学则不同,如果没有好的翻译,西方读者会更加挑剔。”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认为:“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翻译。”而令人忧虑的是,眼下中国文学翻译稿费很低,优秀人才都无意于从事这项事业。
史领空期待,通过整合文学创作、翻译出版、新闻媒体等文化传播各个环节,配套有力的政策措施,让中国当代文学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