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莫言>相关文章

昔日同窗黄献国谈莫言:他的小说能让世界读懂

时间:2012年10月12日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黄子娟
0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为此,人民网记者专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原系主任黄献国教授,他也是莫言军艺学习期间的同班同学。无论是求学时的青年作家还是如今震动世界文坛的“超级大腕”,老同学眼中的莫言永远是“用那双小眼睛死死盯着莫名世界的人”。

  诺奖问鼎 莫言“躲”回老家是意料之中

  “老同学获奖我特别高兴,在鲜花掌声簇拥的时刻,莫言选择回到老家,也是我们意料之中的。”黄献国说,诺贝尔文学奖究竟花落谁家,大家都非常关注,昨天我一直盯着消息结果,确认莫言获奖以后,我就给他打电话,但他手机没有信号,于是给他发了个信息。我想,在这个时候,他肯定不愿过多的喧哗和浮躁,可能会回到老家。果然不出所料,我上网看莫言的相关消息,他真“躲”回老家了。

  莫言原名“管谟业”,把“谟”字的言字旁和莫分开,再调换顺序,就是他的笔名。在老友眼中,他话语极少,这与笔名“莫言”的含义如出一辙。

  在谈到是否和莫言经常联系时,黄献国说:“其实我们联系并不是很多,莫言非常安静、不大愿意和外界过多联系。在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我遇到他,吃饭席间,我对他说,你很有希望获得这次诺贝尔文学奖。但莫言没有什么回应,依旧默默吃饭,眼睛微睁,他总给人沉默、对名利无所谓的态度,也不是谦虚,只是安静,他永远都是用他那双小眼睛死死盯着莫名世界的人。”

  正如老友们熟悉的那样,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只用非常简短的话语表达心情:“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军艺求学才思泉涌 和张艺谋联手是“天作之合”

  1976年,莫言终于如愿参了军。3年后,他在一家地方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叫《春夜雨霏霏》的文章,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在部队里,莫言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3年,已是正排职教员的莫言,被调到北京的部队。在这里,他有机会认识了很多作家。他的作品《民间音乐》,曾得到著名作家孙犁的赏识。不久,莫言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并开始了专业的文学创作之路。

  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一届文学系一共在全军招了35名学员,基本上都是在军内外有一些影响的青年作家。回忆起当时的求学生涯,黄献国说,我入学第一个遇见的就是莫言,我们俩都是提前一天来学校报到。一开学,系主任徐怀中就向我们全体学员推荐莫言的报考作品,是他在《莲花》杂志上发的一个短篇小说,叫《民间音乐》,徐怀中慧眼识才,一眼就看好莫言。同学们看完小说,都问:“这个管谟业到底是谁啊”?有人开玩笑说:“就是眼睛老睁不开的那个。”

  黄献国回忆,莫言上课永远坐在教室南边的角落,基本不太说话。晚上大家睡觉了,他就搬一个小课桌在学校水房里写小说,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包括后来大家熟知的《红高粱家族》、《白狗秋千架》、《金发婴儿》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在军艺上学期间完成的。

  谈起《红高粱家族》这部作品,也就是后来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著名电影《红高粱》的原作,黄献国说,大学毕业时,我留校任教,莫言利用工作分配那段时间,住在宿舍里写小说。有一天,张艺谋来找莫言,碰巧敲错了我的宿舍门,我一开门,张艺谋进来非常恭敬地鞠了一躬说:“莫言老师,您好,我是张艺谋。”因为我们这些同学都知道张艺谋要拍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所以我赶紧告诉他莫言在隔壁,把他带到莫言的宿舍。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