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电子游戏第九艺术之说

游戏·艺术·品味 电子游戏理当属于艺术

时间:2012年09月20日 来源:新浪游戏 作者:王鸿冀
0

  近些年游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事实现象。游戏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迫使我们深入思考,游戏是什么?游戏有什么作用?游戏属不属于艺术范畴?游戏应该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娱乐?

  (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一辈学者朱光潜先生,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文中,提出“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换言之,游戏是艺术的雏形。因为游戏中含有欣赏与创造的心理活动。所剖析之实例,即是“儿童骑马”游戏。

  欣赏和创造都是根据想象和情感,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但是,欣赏见出的意境,必须外射出来,创造成为具体的作品。这种外射并非易事,要有相当的天分和能力。

  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这是因为游戏像艺术一样,都是把所欣赏的意象客观化,使其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都是带有移情作用的“想当然耳”之勾当,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都是在现实世界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朱先生谈论的是传统游戏,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现代的电子游戏。传统游戏与艺术的这些类似点,在现代的电子游戏中不仅完全存在,而且被电子游戏充分地发扬光大了。电子游戏中所创造的意境,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人物和场景如此逼真,与现实世界几乎没有差别。玩家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移情,多方位全过程地体验虚拟人生。如今的电子游戏与传统的游戏,就所营造的意境而言,真是天壤之别、无法相比。

  朱先生又说“游戏只是艺术的雏形,而不就是艺术”。这是因为传统游戏与艺术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相异之点。艺术带有社会性,要把意象情景传达于天下后世,就必须有作品表达他的情思,便不得不研究所需的技巧。传统游戏不带有社会性,只顾把欣赏的意像“表现”出来,只图自己高兴,不必博得旁观者的赞赏,更不必有作品,对所需媒介也不必认真选择。骑马时竹帚或板凳均可,只要他自己认为那是马便行了。

  “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因为艺术带有社会性,而传统游戏不带有社会性。故“艺术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时代飞速发展变化。近代的微电子科技,在电脑和通讯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导致了互联网络的产生,推动传统的游戏演变为现代的电子游戏,并已快步赶上了艺术,游戏与艺术的那些异点,如今已不复存在。游戏不但进入到艺术行列之中,而且成为当代大众艺术的前沿。游戏使艺术的领域更加扩大,让人们欣赏与创造的审美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二)

  欲说游戏是艺术,游戏已进入艺术的范畴,那要问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个发展的宽泛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不变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在此,笔者认同叶朗先生关于艺术的一些认知和观点。

  回顾艺术发展史不难发现,对艺术还存在有几点共同认识:艺术只有作为艺术品才能存在,而艺术品一定要有个物质载体,故艺术是人工品;艺术品是艺术家依靠技能创作或生产出来的,即庄子曰:“能有所艺者,技也”;艺术品满足人的审美观赏之精神需求。

  根据对艺术的这些认识,衡量和分析现代的游戏。游戏是电子软件造成的,游戏的物质载体是电子软件;电子软件依靠软件技术包括视听多媒体技术等制作而成;电子游戏为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而研发制作。由此三点说,游戏符合目前关于艺术的共同认识。

  这似乎还不够准确和深刻,应该从艺术的本体来考查,游戏是不是艺术?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艺术是在受众面前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受众产生美感。而意象是情与景的交融、情与景的内在统一。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物,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方式向人们论述真理,而是向人们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玩家进入游戏,所面对的所感受到的是一个意象世界。一款一款的游戏呈现在玩家面前的是种种的意象世界。以角色扮演游戏为例,玩家在游戏中扮演某个角色,以这个角色的身份,游历各类场景,闯过多项关卡,经受种种磨练,或打杀或经营或格斗,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升级成长。更不要说赛车类和射击类游戏,玩家进入游戏亲临驾车或射击现场,在玩家面前呈现的也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在驾车或射击中体验驾车和射击的感受,带来驾车和射击时的愉悦。

  (三)

  为了说明游戏是艺术,还可以将游戏与其他艺术形式做些类比。

  从“动漫游”的发展历史看,漫画以瞬间的形象,引发人们的深思,表达一种思想。漫画动起来即是动画,以连续的瞬间,讲述一个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玩家进入到动画故事之中,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这就是游戏了。更不必说游戏中的美工形象、音响效果、故事情节,都与动画一脉相承。没有人把漫画动画排斥在艺术殿堂之外,如今也不应该把游戏拒绝于艺术大门之外。

  不待细言,电影以声光电技术诠释文学故事。上个世纪初,当电影出现时,有些人对电影属不属艺术也有议论。时至今日,再没有人不把电影作为艺术看待。现代的游戏,以声光电技术演绎故事;还把原来声光电技术的模拟信号,转变为电子软件的数码信号;而且,观赏者不再是坐在那里被动地观看,并进一步发展为玩家进入故事情节之中,扮演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现实世界的酸甜苦辣和兴盛衰败。如果把电影称为广播式传媒,那游戏则是互动式传媒,传媒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目前没有人不承认电影是艺术,也不应该不承认游戏是艺术。以受众群体和销售收入论,游戏已经大大超过了电影。2009年的中国,仅网络游戏的销售就是256亿元,电影的票房才是60亿元。近几年来,游戏的产值一直电影的4-5倍之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游戏产业用十年的时间,走过了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且游戏的产业规模4-5倍于电影。

  扩展一点说,现在没有人否认流行歌曲和装饰绘画是艺术,当下也不应该否认电子游戏是艺术。因为游戏中有文学故事,有人物和场景的美工图像,还有主题歌和背景音乐,所以游戏不但是艺术,而且是门综合艺术。当然艺术也有分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有高雅的艺术,有大众的艺术等。游戏应是适应广大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新型的通俗的大众艺术。

  (四)

  人生是多层面的,同时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首先是个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每天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即所谓的“俗务”层面。

  其次是工作层面。每个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在社会上有份工作。若单是为了养家糊口,那工作仅有俗务的含义。但工作又必然与人生的追求和理想联系起来,若为某个目标和某种事业而活着而奋斗,那事业属于精神层面的含义。工作中的职业与事业,既是俗务的又是精神的,这可说是人生的核心。

  再次是诗意的有品味的审美生活层面。在生活中应该有些审美活动,给生活增加些诗意的内容,过一种有品味的生活,这是精神的。即海德格尔所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缺少诗意的生活,那种人生是不美满的。

  从另一个视角说,人生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的需求,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满的。生活中的俗务和职业属物质层面,而事业和审美属精神层面。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感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思的、有意义的、有品味的。此即是精神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精神的满足,使人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人。此即庄子所说的“游” 、席勒所说的“游戏”,也就是作为审美活动的游戏。因此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这就是笔者为什么苦苦地思索、极力的追寻、并坚持认为游戏是艺术。当然,游戏不是传统的高雅艺术,而是新型的大众艺术。游戏给消费者提供的是精神的愉悦和满足,给玩家提供的是精神的享受和人生的美满。艺术不应该是卑贱的低俗的。游戏作为艺术,理应为玩家提供有品味的娱乐,从而给玩家带来有品味的人生。

  梳理明确以上观点,现代电子游戏属于艺术范畴,现代电子游戏是艺术:要重视电子游戏,从艺术的视角和境界规范游戏的发展;游戏艺术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软实力。

  作为从业者,我们不必去计较别人怎样看游戏是不是艺术。而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专心做好游戏精品。在此,我们记起了马克思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参考文献

  朱光潜著 《谈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

  叶朗著 《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