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大话西游

西游过程才是经

时间:2012年02月09日 来源:《人生就是取经路》 作者:李剑坡
0

  研究《西游记》,先要研究一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西游之旅的意义。如果西游之旅没有实际意义,那么《西游记》只是一部志怪小说,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部戏谑小说。如果能够发现唐僧西游的真正意义,那要恭喜你读《西游记》找到了门路,继续读下去,你会有别有洞天、拨云见日的感慨,对于那些怪诞的情节,你也能一通百通,找到背后的答案。读罢掩卷,你一定会赞叹:《西游记》真是古今奇书!

  西游的目的,书里写的是为取真经。但是仔细分析,其实并不成立。真经,是依照修行就能够成佛的经。但是唐僧取的三藏经,不仅经过一次落水的意外事故而残破,已经不是完整的经;而且佛祖也讲明三藏经的用途:“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三藏经的作用是为了劝人向善,弥补儒家教育的不足,让活人解脱苦恼,让死人超升。这里并没有提到最高的觉悟:成佛。可见唐僧所取的经,并不是最高深、玄妙的真经。再说取经的目的。依照取经的发起人唐王的要求,是要“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解百冤之结,消无妄之灾”。取经的初衷,也无关成佛。对于取经的意义,唐僧曾有这么一段感慨:……三藏与一行人到了河边,勒马观看,真个那路口上有人行走。三藏问道:“施主,那些人上冰往哪里去?”陈老道:“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漂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三藏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取经的实际执行者唐僧也并不认为取经有实际意义。

  唐僧和悟空都通过取经之旅最终成佛,沙僧也成了金身罗汉,这就说明取经师徒取到了真经,功德圆满。但是这部真经绝不是唐僧在西天取到的三藏经,理由很充足。除去上面所述外,还有一点:唐僧师徒根本就没有去看三藏经。因为唐僧刚把经卷送回长安,就马不停蹄地又回到西天,唐王只得另寻高僧讲经。那么《西游记》最大的悬疑就出现了:西天取经,既然取的不是真经,为什么不讲讲唐僧取真经的过程?他们怎样取到了真经呢?他们什么时候取到的真经?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思路。《西游记》其实有两部经:一部是为唐王取的三藏经,这是书中明讲的。但是三藏经不是真经。一部是唐僧师徒为自己取的经,是真经。唐僧师徒因此而成就梦想。这部经是暗写的,要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和研究。作者又借唐僧之口,否定了唐僧师徒为唐王取经的意义,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要相信明写的那个取经故事主线。我们再往下推理:作者是希望我们发现暗写的那部经,那部经才是作者真正要讲的经。

  这是一部什么经呢?我们先要明白“经”的含义是什么。“经”同“径”,顾名思义,就是路途、门径、方法,就是通向佛土的修行方式。

  在《西游记》里,这部经是什么经?就是修“行”;“行”是什么“行”?就是师徒通往西天的旅程。换言之:西天取经之旅就是真经。

  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实际上就是和自己作战的旅途,是和自己的自大、贪念、嗔怒、情欲、傲慢、怀疑、痴迷、偏见斗争的过程。唐僧的八十一难,不都是自己的心魔在作祟吗!悟空一路上的降妖除魔,斩断的都是师徒自己的心魔。明白了这些,再看《西游记》,就会大有不同。你就会发现每一章节的情节、每个妖精的角色,其实都不简单,都是在影射修行时会遇到的问题。

  唐僧师徒最终走到了西天灵山,代表着师徒的修行已经圆满。因为修行圆满,才能见佛,所谓“花开见佛”。唐僧、悟空觉悟成佛,不是见到佛祖才觉悟成佛,而是觉悟成佛后才能见到佛祖。在师徒到达灵山,由接引佛祖摆渡去见佛祖时,……“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有诗为证,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这段文字讲明,师徒未见佛祖,已经到达智慧彼岸。翻译成梵文,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听着是不是耳熟?对呀,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那部真正的从印度来的佛教经典,就是唐僧取经路上一路念诵“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颠倒也念得来”的《心经》。既然唐僧师徒完成西行旅程,就是达到了经典上所描述的修行境地,由此就可以推断:西行旅程,就是修行之路。

  吴承恩生怕我们误入歧途,又安排了两个情节来引导读者体会他的真实意图。一个是在西行途中,唐僧赞叹悟空:“……悟空解的是无语言文字,乃是真解。”悟空能在旅途中悟道,而且悟空不识文字,从来不读经典,答案只有一个:悟空的取经旅途就是修行。另一个情节比较著名,成了一个经典的哑谜:佛祖给唐僧传经,阿傩、迦叶传的是无字的经典。为什么阿傩、迦叶这么做?文中的解释当然是说:阿傩、迦叶贪图“人事”,其实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是吴承恩的虚晃一枪。

  唐僧取经,是在如来佛祖的指示下、观音菩萨具体安排下进行的,阿傩、迦叶有这个胆子从中作弊吗?就是有这个胆子,他们能有这个能力瞒骗过佛祖吗?灵山并非腐败成风,阿傩、迦叶也并不是无耻之徒,吴承恩又写道:“……那阿傩接了(唐僧献上的紫金钵盂),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可见灵山的风气是好的,员工们正义感都很强,阿傩也是有羞耻心的,否则不会把脸皮都羞皱了。那我们一定是误会阿傩、迦叶了。传无字佛经,就说明唐僧师徒已经取到了真经,这个真经就是让唐僧、悟空觉悟成佛的无字的真经,就是唐僧、悟空辛苦但最终圆满的修行。阿傩、迦叶真的没有做错什么,可怜他们到现在还在被误解。至于后来再传的有字经典,就是“三藏”经,已经不很重要,那是给唐王取的经,是唐僧完成领导的工作安排,和唐僧他们个人的生死了悟无关。

  明白了本篇所讲的这些内容,才算真正读懂了《西游记》。《西游记》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句话:修行才是真经,修行才能成佛。我们甚至由此还可以了解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思路:核心思想:“修行才能成佛”。演绎:修行才是真经——把修行比作取经——把故事主线定为取经——围绕取经展开,为取经安排情节——借用玄奘取经故事——唐王出现、阴间经历制造取经理由——唐僧出现,把玄奘法师改为三藏法师——漫长取经路途代表修行之旅——到达西天,代表修行完成——唐僧取经,代表修行成功。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