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榜样就是力量>十八大代表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十八大代表王文华简历

时间:2012年08月16日 来源:自贡网 作者:
0

  

  王文华,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

  王文华,1963年4月出生,1985年9月入党,大专文化。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同志2012年被评为富顺县优秀共产党员、自贡市优秀基层文化工作者。

相关链接:

扛起基层的文化担子——记十八大代表、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

原载于中国艺术报(2012年) 作者 蒲 波

王文华近影 

  在四川沱江河下游西岸,有一座山清水秀的小镇子,那里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墓,还有美名天下的富顺豆花。白嫩嫩的豆花,加点调料,美味无比,可是提起家乡的豆花,十八大代表、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却有另外一番壮志:希望以后能多做类似豆花文化节一样的活动,逐渐探索“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发展路子,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让群众真正快乐、高兴、健康、和谐、幸福。

  快乐、高兴、健康、和谐、幸福……30年来,这些精神理念都存在于王文华的心中。对己而言,他选择了工作的满足感,而不是世俗人眼中的名利、前程;对他人而言,他给富世镇的乡亲们创造了一个别样的农村文化世界。

  点燃乡村文化的“星星之火” 

  今天的富世镇,已然不是30年前的富世镇。作为一名对基层文化工作有着深切体验的优秀共产党员,王文华感慨颇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比过年都热闹。无论晴天还是下雨,王文华都用扁担挑设备下乡放电影。“现在变化很大,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来,中央、地方各级对文化投入增大,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王文华说。

  30年来,王文华靠的就是一双腿走“户外”,他走遍镇上的各个角落,奔走于城镇和乡间。从1982年放电影开始,他就像着了魔一样,不知疲惫,克服重重困难,给缺少精神食粮的老乡们送去快乐。从1984年走上共和乡(今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的岗位以来,王文华就反反复复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筹资金、添设备、培训骨干、组织队伍……解决文化站无阵地、无设施、经费无保障等困难。就那样,一点点地积累,一点点地徒步,文化的“星星之火”逐渐在富世镇成为闪耀的光环。

  “他呀,是一个‘最麻烦’的人。”一位基层干部这样评价王文华;而在基层百姓心中,王文华也被看作是“最有文化的人”。他关心广播设备,关心排练节目需要的大喇叭,关心编舞老师,关心合唱伴奏,关心农家书屋……海棠村村支部书记陈云友说:“文化上的事,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一叫就到,有时一个月要来六七次呢。”除了努力加强自身文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之外,王文华能够在本职工作中应对自如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老百姓的需求变成自己服务的动力。

  很苦很累很穷,但更加快乐 

  有信念,还要有行动。十年如一日,王文华全身心投入到富世镇的文化工作中,镇上的业余文化、体育队伍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壮大,拥有腰鼓队、秧歌队、柔力球队、川剧演出队等。30年来,他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先后组织大型文化体育活动140余场(次)和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300余次。镇上的文艺骨干、57岁的印花庄社区居民胡克琴将王文华比作“司令员”,“打个电话,他一个小时之内就能召集600人的表演队伍,一会儿就能筹备一台有十几个节目的演出”。

  对于王文华来说,回味记忆远没有“前进”更重要。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哪里顾得上盘点自己的成绩。不过,文艺工作跟百姓生活带去的改变也一次次撞击着他的心灵。他说,文庙社区陈仲芬从“牌迷”变成了“文体活动迷”;印花庄社区何永芬原本体弱多病,家庭不和,后来做文体活动,体健神足,家庭也和睦起来;联合村龚宗芬、张家淑相邻而居,此前好似“仇人”,文艺让她们变成“亲密队友”……也因此,虽然基层文化岗位收入微薄,王文华却从未动摇过,他说:“我很苦很累很穷,但我快乐。”“文化工作就是他的命。”王文华的妻子如此形容他对文化工作的热爱。

  基层文化工作要发动群众积极性 

  “城市文化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农村却相对薄弱冷清,”为激活薄弱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王文华精心策划组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的结对帮扶行动,他说,“要让农村人也要享受到城市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快乐”。

  他将全镇14个社区按力量强弱搭配结对帮扶14个村,由社区帮村组建文化活动队伍,捐赠文化活动设备设施,培训业余文化骨干,指导文化体育活动。

  “基层文化工作不是专业团体唱几首歌演几个节目就能解决的,基层文化工作要靠发动,要培养群众自觉参与、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文化骨干来引领、来带动,单靠文化站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要依靠社会力量。”王文华说。

  就这样,王文华四处“化缘”,给老人们买麦克风设备,给老人们复印资料,找企业赞助运动员训练……不断下去跑,下去看,每件事办完,都要看看“群众高兴了没有,群众满意了没有”。

  虽然王文华仍然住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起的9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买房借来的钱至今未还清,但他还是斗志昂扬,有激情地生活和工作着。谈到未来,王文华表示,工作还有很多,担子比以前更重,重点要在开展特色文化上下功夫,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

  基层文化站站长的30年坚守

——记四川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

原载于自贡网  新华社记者 丛峰 叶建平 贾楠

  他,一位被基层百姓称为“最有文化的人”,每到一处,大家都热情地招呼他“王电影”“王文化”“王站长”。

  他,一位被基层干部称为“最麻烦的人”,为丰富基层百姓文化生活,他整天争项目、跑赞助、传技术,只要是文化上的事,没有他不管的。

  他,一位被基层党员称为“最具理想信念的人”,甘于清贫,多次拒绝工作调动,一摞摞优秀证书,是他最骄傲的“资本”。

  他就是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坚守在基层文化战线上,“文化的血液”在他体内流淌了整整30年。

  30年坚守:从电影放映员到文化站站长

  1982年,王文华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1984年又被招聘为共和乡(今富世镇)文化站站长。虽然文化站长期无阵地、无设施、经费无保障,但他一干就是30年,每天乐呵呵地四处奔走。筹资金、添设备、培训骨干、组织队伍……他将全镇群众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比过年都热闹。“王电影来了”的一声呼喊,可以点燃一个沉寂许久的村子。王文华当年用扁担挑设备下乡的画面,至今仍深深印在联合村71岁老人周建芬的脑海中。“放了好多年呢,无论天晴下雨都来,大家都喊他‘王电影’。”周建芬说。

  当时电影拷贝少,为了让老百姓能及时看到影片,王文华常常深夜去别的乡取片,风雨无阻。第一部国产武打片《少林寺》上映时,他凌晨2时多到琵琶乡去取拷贝,回来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不得不用雨具包住拷贝,自己在雨中淋了近3个小时,终于在7时20分准时为共和乡的老百姓放映。

  “王电影”的奉献,不仅感动了基层百姓,更收获了爱情——他因此认识了妻子林元芬。

  “她经常挨着我坐,我去别的村放,她就跟着去看。”回忆起20多年前的场景,王文华一脸幸福。结婚后,夫妻俩一起走村串乡放电影,妻子帮他拉银幕、拖机器、送片子。有了孩子后,妻子仍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的事业。

  调任文化站站长后,王文华的工作担子更重了。每天早晨8时30分,他都会准时来到文化站,稍做准备后就骑着车,挨个社区、村落走,哪里要装广播设备,哪里排练节目需要大喇叭,哪里没有编舞老师,哪里合唱缺少伴奏……

  在海棠村农家书屋,记者见到一排排整齐的书柜,里面《农家科学致富400法》《蔬菜病虫害防治》等书籍一应俱全。村支部书记陈云友说:“这些书的配送、编号、使用方法,都是王站长帮助搞的,还有村里的广播室和6个大喇叭,也是他弄的。文化上的事,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一叫就到,有时一个月要来六七次呢。”

  “基层文化工作,只有下去跑、下去看,才能真正与百姓心贴心,了解他们的渴求,为他们建好‘文化家园’。”这是王文华坚守基层30年的一大“收获”。

  迎难而上:破解基层文化“短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缺失……30年来,王文华通过自身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长期困扰基层文化发展繁荣的难题。

  每晚7时开始,富世镇的广场上满是载歌载舞的老百姓,57岁的印花庄社区居民胡克琴是一名领舞的文艺骨干。她说:“王文华经常到社区来指导。几年前培训拉罐舞,大家都不会,也不愿意学。他一个大男人竟然站在我们面前扭起来,把大家逗乐了,也就跟着跳起来。”

  在王文华的帮助下,富世镇业余文化、体育队伍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壮大,拥有腰鼓队、秧歌队、柔力球队、川剧演出队等。30年来,他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先后组织大型文化体育活动140余场(次)和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300余次。

  “他可是我们镇文化部队的‘司令员’。打个电话,他一个小时之内就能召集600人的表演队伍,一会儿就能筹备一台有十几个节目的演出!”胡克琴说。

  为了让乡村文化活动有场地、有设施,王文华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力量,帮助完善乡村业余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

  在县文化部门眼中,王文华有点“烦”。富顺县文体新广局副局长张灿说,县里西湖的九曲桥,每周末都有100多名老年人在上面唱红歌,但没有音响设备。一个多月前,王文华的报告打来了,最终给老人们买了麦克风等音响设备。“这两天,他又找来了,要求能不能从文化经费拨出一点钱,给老年人打印资料。”

  文化活动需要钱,县里经费紧张时,王文华就到处“化缘”。去年,县里组织农民运动会,王文华找到了县里的几家企业,赞助运动员训练、比赛等经费开支。

  创造源于基层实践。为激活薄弱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王文华还精心策划组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的结对帮扶行动。他将全镇14个社区按力量强弱搭配结对帮扶14个村,由社区帮村组建文化活动队伍,捐赠文化活动设备设施,培训业余文化骨干,指导文化体育活动。

  甘于清贫:愿为基层文化繁荣奉献一生

  基层文化岗位平凡、收入浅薄,但在30年的坚守中,王文华却多次拒绝工作调动。“很苦很累很穷,但我快乐”——王文华愿为基层文化繁荣奉献一生。

  王文华的家在一幢上世纪90年代修建起的旧房子里,90多平方米。当初买房的2万多元,还是兄弟姐妹给凑起的,至今未还。“他每天回到家,总喜欢哼两曲。从放电影到现在,文化工作就是他的命。”妻子林元芬说,“谈恋爱时,喜欢看他放的电影;现在,喜欢去看他组织的文艺节目。”

  在王文华的办公室里,墙上的优秀证书贴得满满当当,从1985年贴到了2010年。“还有好多,挂不下了。有的社区还得过自贡市的一、二等奖,甚至获得了全国先进呢。”腼腆的王文华骄傲地说。当然,他自己最得意的,还是那一摞“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

  在30年文化战线上,镇领导曾经考虑到文化工作的难做和艰辛,多次想调他到更轻松的工作岗位,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每逢佳节,也是文化工作者最忙碌的时候,王文华也因此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去年春节,王文华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当时王文华正在组织豆花文化节的文化巡游,没有办法赶回。“全家7兄妹都赶回了,只有他……”姐姐王文芬回忆起当时场景,泪水夺眶而出。

  “群众需要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做文化工作的人。”王文华说,10月中旬,他从《新闻联播》中听到中央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时很激动。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而这,正是王文华一直在试图解决的难题。

  “今后我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特别是春节期间的豆花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激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同时与市艺术馆、县文化馆联动,为社区、村里的文化活动骨干提供更多培训机会。”王文华说,“文化活动重在广泛性,只有大家共同参与了,基层文化才能发展繁荣。”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