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十八大>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走向纵深 99.86%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

时间:2012年11月0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贺
0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改革是一个响亮的关键词。10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大幕开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中国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迎来了新的发展与繁荣。

  截至目前,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已经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国21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不含保留事业体制院团),已有2100家完成和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撤销或划转任务,占总数的99.86%。

  地方1177家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中,1147家已完成和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97.5%,其余30家正在按已批复方案积极实施;中央和地方的应转企改制的重点新闻网站中,80%以上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其他网站将按计划在2012年底完成全部改革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整个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蒯大申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更是成果显著。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29万多个,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6900多家。“真改、真转”、“可核查、不可逆”,体制改革使坐吃“皇粮”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变成面向市场的企业,事业人变成了企业人,从此走向一条全新的经营道路。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文艺院团的最大变化是体制机制活了,创作演出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闯市场的意识增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了。

  刚开始改制的时候,十八大代表、重庆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亚非心存疑虑,文艺院团以前靠政府扶持生存都很难,现在变成企业,完全走向市场,岂不是更难?但几年下来,重庆演艺集团的变化令他感慨良多,“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对改革抓得紧,优惠政策多,这叫‘扶上马、送一程’。”建立国际马戏城是重庆杂技团几代人的梦想,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政府大力扶持院团发展,首期出资3.5亿元兴建国际马戏城。

  改革让文艺院团获得了新生,也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大繁荣。重庆演艺集团拥有了自己的剧场,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杂技剧《花木兰》国内外演出超1000场。

  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10年来,我国主要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规模迅速增长和扩大,为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超过1.46万亿元,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而新闻出版业是我国最早完成全行业体制改革的,改革催生了新闻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改革,市场竞争环境、投融资环境、财政税收环境、国际合作环境极大改善。这些具体环境的改善使文化产业驶向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十八大代表、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04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6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

  目前,文化体制改革仍在深入推进中,它所释放出来的活力令中国文化面貌一新,成为推动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一个管理科学、市场规范、创作繁荣、消费旺盛的文化强国已初现雏形。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