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繁华地段宣武门路口,有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大院,名叫繁星戏剧村,这是一家以小剧场表演为主,集戏剧制作、艺术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组组大幅海报醒目竖立在临街的围墙上,过往的车辆、行人清晰可见,彰显着一股先锋文化的艺术气息。
在北京,这样的小剧场遍地开花:北京人艺、东方先锋、蜂巢剧场、戏逍堂……每晚,剧场门前总有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一张张热情的脸洋溢在耀眼的霓虹灯下,显露出这个城市丰富的文化生活带给人的满足感。
小剧场话剧,这个传统话剧的新形态,给话剧创作和演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下,看小剧场话剧已成为不少市民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小剧场话剧可以让我们看到演员的呼吸、观众的眼神。”在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座谈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说:“小剧场话剧让艺术家不再沉浸在自我的循环中,和观众有了更深的互动。”
在北京等大城市,小剧场让话剧亲近了老百姓。在河北的一个普通乡村,昆曲——这个被称为中国戏曲“百戏之祖”、中国的“雅文化”,却走进了农村,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
河北霸州市王圪土达农民公园里传来阵阵清丽婉转的昆腔,公园里人们听得如痴如醉。村支书郭则村告诉记者:“王圪土达的老百姓喜欢昆曲,都融入血脉里了,听昆曲这种高雅艺术能让人心平气和,少吵闹。”
在公园不远处,是王圪土达戏曲协会排练室。古色古香的戏曲协会排练室里,王圪土达剧团团长卢香瑞欣喜地给记者展示着各种表演用的行头、道具和乐器,这里的每件东西都是他的心头至宝。“这是村里花了20多万给我们置办的,光行头就有四五十套。”
在剧团里司鼓的任文金老大爷说,前两天他们应一家电视台之邀去表演昆曲,从村里的小舞台走向了全国的大舞台。“村里人都替我们高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到我们这可没丢脸。”任大爷一脸的自豪,看得出浸染着昆曲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近年来,中央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大调动了群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自发成立的文化活动团队(社)及自办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涌现出一批民营小剧场,以其低成本、低票价、小规模的演出特点,吸引了较高的上座率,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上海,刚刚结束的“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是政府职能部门首次举办的此类艺术活动,其中民营艺术院团占到三分之一,凸显其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辽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涌现出一批有基层特色的文艺作品:大石桥市高坎镇的“高坎文艺大联赛”,观众达4万多人;水源镇的“庆丰收秧歌”曾出现2000人同时扭秧歌的热烈场面……
在河北霸州,农村小剧团有150多个,京、评、梆、昆……你方唱罢我登场,老百姓可以加入任何一支感兴趣的活动队伍,活动场地、音响用电,甚至器乐装备等许多设施都是政府免费提供。政府为群众提供越来越多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和受益者。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七大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无论是城市小剧场,还是农村小舞台,形态虽小,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城乡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和均等的特点。城乡小剧场、小舞台的繁荣和发展,也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正如京城第一家四合院式的小剧场——蓬蒿剧场,名字取自李白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负责人王翔告诉记者,“蓬蒿”意即普通人,就是期望更多的普通百姓也能走进剧场。
北京人艺副院长、知名演员濮存昕曾说过,文化在民间生长,要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野草”精神,需要百花齐放。发展公共文化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城乡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更贴近老百姓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