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与危机赛跑的时代。
愈是沟壑不平,愈见道路的重要;愈是层峦叠障,愈见意志的坚强。
10年,置身于以“软实力”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中,科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悄然勾勒出现代化中国的轮廓;
10年,转型之态已经显现:是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大步跨越,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奋起直追;
前行,一如当年。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特别是科技发展方面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12年9月18日,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将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强,则中国强;教育兴,则中国兴。科教兴国,这是栉风沐雨九十余载的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最深切的记取,这是迈向强国之路的引路人对世界形势的理性判断。
(一)
世纪之交,阵痛与欣喜相伴。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人类经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中国,快速增长举世瞩目,但浪潮之下,暗流涌动——
上世纪末,中国的文盲、半文盲还有1.45亿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适龄人口的7%左右,与中等发展中国家20%和新兴工业国40%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国民受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让我们难以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模式的泥潭。
环顾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力度,实施产业升级和换代,抢占人才和科技的制高点。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以教育为基础的人才竞争。
在新一轮竞争中,中国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仍然要坚定地走科教兴国之路,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牢固基础之上,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基本国策。
国家战略,引领未来。
——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同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010年7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确立的二十字方针明确了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2年7月,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吹响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
这是历史前行的足音。紧盯发展目标,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开始了新一轮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