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被业界称为“史上最强春节档”,接连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纪录、中国影史春节档人次纪录、中国影史单日票房纪录、中国影史单日人次纪录等。6部春节档影片几乎都是IP类电影或续集类电影,IP电影似乎成为档期电影市场的“拳头产品”。截至3月6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已超146亿元票房,创下多个影史纪录,海外发行依旧涨势迅猛。其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也以50.7亿元票房问鼎2019年度票房冠军。与《哪吒2》同档期的神话IP电影续作《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票房则止步于12亿元。这也许正体现出了中国电影产业IP依赖路径的差别。
近几年的国漫崛起与“封神”系列电影,表现出了一种电影制作者的雄心——重构一个中国神话IP宇宙。光线传媒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和《姜子牙》(2020)开始,就已然着手重构这个中国神话IP宇宙。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去年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从2018年、2019年就组织了一支几十人的队伍秘密研发,重新梳理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神话,包括人物、故事、小说、戏曲、戏剧、民间传说等,然后融合在一起,建立了我们自己的神话宇宙世界观。”按照光线传媒的说法,这个中国神话宇宙对标的就是美国“漫威宇宙”。通过“神话宇宙”来重新打造中国神话电影的脉络,这确实是一张宏大的电影工业蓝图。但是,这条路径是可行的吗?或者说,从目前来看这个雏形是成功的吗?从“漫威宇宙”与“DC宇宙”的成功来看,电影IP宇宙的建构至少需要3个重要维度:磅礴的文化母体、超级英雄叙事以及特效全开的声画美学。
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海报
磅礴的文化母体
首先,电影IP宇宙的建构不是简单的角色群像设计,要想保证电影IP宇宙的合理稳定,就必然要依托于一个稳定的文化母体进行建设。“宇宙”意味着体量庞大、关系复杂的时空叙事。所以,“哪吒”系列电影与“封神”系列电影的显著共通之处就是借助《封神演义》来构建一个中国神话宇宙。这也是《封神演义》这部古典小说作为改编范本的最大优势:它的设定体系与仙侠群像都极为完善。实际上,鲁迅并不看好《封神演义》,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这部小说“似志在于演史,什造九虚,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换言之,《封神演义》借神演史反而把商纣王和周武王的斗争历史神话化了。而这部古典小说艺术性的不足之处不仅在于人物塑造上的僵硬与扭捏,大都“如提线木偶,全凭作者操纵”,还在于贯穿始终的“一切天注定”的天命观。
“封神”系列电影和“哪吒”系列电影所讲述的“封神故事”皆发轫于16世纪的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但是二者在人物形象的演绎与叙事框架的改编上各有不同。导演饺子将“哪吒”从“封神众神”中独立出来,赋予他主体性的地位和反抗性的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这也是其改编最为成功的地方,因为哪吒在古典神话中本身就有反抗属性。《哪吒2》的“封神故事”中就并置了两套价值观:天命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对冲。但是,哪吒的反抗意识并非自觉,哪吒的“逆天改命”仍局限于传统伦理框架下的家族血仇叙事,他反叛的直接动机来源于父母被害的个体仇恨,而非对神、妖、人三界等级秩序的彻底质疑。相较之下,深海龙宫中被天条镇压的海妖族群,它们的集体觉醒与自发抗争反而更具有寓言性。或者说,导演在电影叙事中所能表达的反抗必然是合家欢电影能够接受的反抗。
在“封神”系列电影的改编谱系中,导演乌尔善试图重构《封神演义》中“天命”与“人欲”的永恒辩题,却在《封神2》中呈现出一种叙事路径的断裂。《封神2》作为一部续集电影,导演既没有延续《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1》)中以殷寿为核心的政治叙事,也没有完全展开《封神演义》标志性的神魔史诗格局。表现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矛盾:影片以“天下共主”的诞生为叙事框架,实则将商周鼎革的宏大叙事浓缩到姬发与邓婵玉的情感羁绊之上。女将军邓婵玉的人物曲线完整度显然超越了主角姬发,这种叙事重心的悄然置换,使神魔大战、仙妖乱斗这些封神演义中的重要场景反而被置于次要位置。简而言之,导演在《封神2》中对“封神故事”进行神话基因解码时,出现了叙事上的明显断裂,《封神2》放弃了《封神1》中已然围绕殷寿建构好的人物群像,作为续集类电影与第一部的互文性明显不足。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超级英雄叙事
超级英雄叙事是构建电影IP宇宙的第二个维度。而中国神话IP宇宙的构建并不适合复刻“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叙事。因为,“漫威宇宙”是被逐步而有序地建立起来的一个独立世界,它的架构是虚拟的,它的结局也是开放的。而《封神演义》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古典小说,它有明确的历史背景、故事架构、人物群像和固定结局。“漫威宇宙”的开放性结构与中国古典神话的封闭性叙事传统存在着本质差异。所以,封神故事可以被电影适当地改编,而不能随意地由此创造一个结局。
在《哪吒2》中,以灵珠为“联结”符号,使原本敌对的哪吒与敖丙从对抗走向共生——这一改编因契合影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主题,并在人物动机与世界观逻辑上自洽,最终能够被观众接受为对封神故事的升华。而在《封神2》中,原著中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源于吞食仙豆的法术修炼,电影则将其改写为对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法力的强行攫取,实则是以视觉奇观置换了叙事逻辑。
特效全开的声画美学
在镜头的声画表现上,《哪吒2》与《封神2》这两部神话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好莱坞电影中最简单直接的“特效全开模式”作为推进叙事的主要手段。这与漫威特效全开的“声画暴力”是非常相似的。在漫威电影宇宙的集大成之作《复仇者联盟》的4部作品中,有3部都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的提名,俱是高口碑作品。这说明漫威作品的特效制作既是根植于这一类型电影的艺术效果,又是吸引观众的一大卖点。但是,特效全开的视效红利,随着2019年“漫威第三宇宙”的终结,已逐渐走下坡路。所以,中国电影特效的进阶需要超越简单的技术对标,特效设计应该符合中国神话符号的现代表达。超级英雄特效模式如果只是视觉轰炸的话,就会变成一种美学上的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特效全开”的一个代价是制作周期。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普遍需要3至5年,远超大多数真人电影。当我们观察“漫威宇宙”的成功时,发现它对于时机的把握非常精准。在电影《钢铁侠》(2008)余热未消之时,漫威漫画公司就以近乎半年一部的超高效率推出了一部接一部同样基于漫威电影宇宙的作品。这也是“漫威宇宙”比“DC宇宙”更成功的原因,因为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在有秩序地打造一整个IP宇宙。每一部作品都按照时间顺序与下一部相互关联,为IP宇宙增加新角色的同时铺垫了后续剧情发展,每一部作品都有与下一部相关联的元素,如此才构筑了一个成功的IP宇宙。那么,按照目前中国电影工业的制作体量和周期来看,如要构建中国神话IP宇宙,“特效全开模式”也许并不是一条符合这个蓝图的道路。
中国神话IP在电影市场中的崛起确实引人瞩目,它似乎已然成为电影行业中的必争之地。然而,从文化母体、超级英雄叙事、特效美学这三方面来看,完全对照漫威宇宙模式来重构中国古代神话IP宇宙也许并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中国神话IP电影的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文化特色,中国神话电影的精神内核必须能够妥善地连通“中国故事”的过去与现在。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