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一叶红船》献礼建党百年
时间:2021年06月07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新华社“声在中国” 出品
《一叶红船》
作词:何平
作曲:张帅
演唱:雷佳
一叶红船
从南湖岸边驶来
摆渡着
十多位书生模样的青年
黑云低沉逼近水面
压不住
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一叶红船
从茫茫烟雨中驶来
承载着
四万万同胞深切企盼
船桨的大笔奋力划动
把1921年盛夏的闷热
演绎成气壮山河的惊雷巨澜
一叶红船
载着真理点亮湖畔
一个民族一群人
瞳孔中有誓言燎原
一叶红船
激荡百年风云变幻
新的时代新青年
讲述开天辟地的历史必然
在歌声中
感受觉醒时代的《一叶红船》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 一叶小舟,漂行湖中,船中人兴奋而又充满希望地高谈阔论,伟大的觉醒时代中最为优秀和最有激情的一批年轻人在这里谋划着中国的未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从襁褓中破茧而出,在这里悄然而生——回忆此情此景,令无数人心潮澎湃!百年前南湖红船的普通一幕,成为了无数中国人为之振奋和神往的圣地。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华社于5月31日推出的献礼歌曲《一叶红船》,歌声中透着温暖,透着希望,将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新的刻画和歌颂。歌曲温暖和激情同在、历史与当下兼具,给我们带来了一首新的阐释。 这是一首宏大命题的歌曲。如何在短小的歌词中将建党这一宏大时代命题进行诗意的表达,无疑是对词作者的一种挑战。纵观歌词,在娓娓道来中有着惊心动魄、大气磅礴,用词精炼而到位。歌词中有多处精彩之笔,如“黑云低沉逼近水面/压不住/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对于黑暗的历史语境与先辈青年们激扬的爱国热情和宏大理想刻画,将景色与时代相结合,赋予拟人化的色彩和革命诗意。“船桨的大笔奋力划动……演绎成气壮山河的惊雷巨澜”,将船桨比喻为大笔,将党从弱小走向辉煌的艰难奋斗历程,由小渐大演绎成为气壮山河的惊雷,在红船这一意象中引发而成。 这是一首充满音乐想象力的歌曲。无论是旋律还是伴奏编曲,都显示出作曲家的精心创作,音乐和歌词的意境刻画极为细腻。歌曲伊始,前奏中回环的音流似乎是南湖轻轻的波浪在拍击船头,与门德尔松《芬格尔洞穴》的主题音型刻画如出一辙,塑造了微波荡漾、安详寂静的南湖美丽景色。在安静舒展的旋律似一叶红船慢慢飘来,当歌词“黑云低沉逼近水面”的时候,伴奏中似远方传来的铜管号角暗示了人民的抗战和革命先辈的奋斗。歌曲整体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亲切而自然。民族风味很浓。但在歌词“新青年”每次出现的时候,旋律中出现音阶中的第四级音这一偏音(清角),给旋律带来一丝不一样的新意,显然是作曲家有意识的象征性构思。 这是一首安宁和抒情的歌曲。女声演唱充满着温暖和诗意,将这样一件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事件的背景娓娓道来。歌曲偏低的音区似乎更合适男中音演唱,对于女高音歌唱家的雷佳来说似乎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但她对于中低音区声音的控制和表现能力让人吃惊,漂亮的高潮处的高音更是无可挑剔。 这是一首满怀回忆思念和无限希望的歌曲。四段歌词,每段都是以“一叶红船”开始,每段的立意和内容用历史发展贯穿起来。从第一、二段对于建党的刻画,到第三段点出红船的历史意义,最终至第四段中激荡百年至新时代,情绪逐渐酝酿、高涨——音乐创作中也是体现了这样结构布局。前两段歌词音乐舒展而平静,第三段歌词开始在歌曲转调重复时,纯净的童声合唱加入作为人声伴唱,与雷佳的女声独唱形成呼应,音乐色彩由于二度向上转调所形成的明亮得到了强化,一叶红船的形象成为新时代新青年的巨轮。 回首百年已过,当年处于黑暗状态中的中国大地,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觉醒和奋斗,揭开了百年来我国气壮山河的觉醒历程。如今处于和平幸福时代的我们,再回忆旧中国积贫积弱之悲惨过往,恍若隔世。用这样的一首歌曲来缅怀和感受当年觉醒时代伊始先辈们的激情,正是对他们一百年前宏伟理想的呼应。温暖的歌声中似乎在平静地诉说这一历史过程,但平淡中见惊雷,一叶红船,已成为一艘巨轮,载着我们在新时代昂首前行!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中国艺术界掀起前所未有的“红船热潮”。继歌剧《红船》、音乐剧《红船往事》、舞剧《红船启航》之后,歌曲《百年红船》《南湖红船》《红船摇得天地红》等作品接踵而至。回溯百年历史,彰显红船精神。近来,由何平作词、张帅作曲、雷佳演唱的《一叶红船》在众多佳作中脱颖而出,如清风徐来,以款款深情诠释着对红船精神的信仰与坚守。 遥想百年前的今天,嘉兴南湖上的红色画舫中传来了一群热血青年坚定的誓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也宣告着一个开天辟地的大时代拉开序幕。秉承着“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中国革命的火种以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推翻了重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以领航精神掌舵跨世纪的航程,缔造着今日中国的光辉成就。“百年”,是一座丰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红船精神”必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用歌声传递红船文化与精神理想,更将追忆与期许浓缩于艺术作品之中,献上的是最真挚的祝福。 歌曲《一叶红船》的创作构想,萌生于词作者的生活阅历与耳濡目染中。如今,在熙熙攘攘的嘉兴南湖纪念馆中,那条饱经风霜的红色画舫依旧停靠在湖边,随波光粼粼而荡漾,在喧哗中独享一份静谧。正是这一叶红船,犹如一尊图腾,在历经黑云压境、千疮百孔之后涅槃重生,劈开阴暗的笼罩,让阳光雨露重现华夏大地。正如歌词中所写道:“船桨的大笔奋力划动,把1921年盛夏的闷热,演绎成气壮山河的惊雷巨澜。”作为新时代的音乐人,对于“红船”的解读,除了敬畏与缅怀,更多的是聚焦在继承与发扬。全曲的高潮,也是尾声部分,词作者写道:“新的时代新青年,讲述开天辟地的历史必然”,字里行间完成了历史百年的使命交接,并将光荣的使命赋予了新一代的弄潮儿。 长久以来,具有主旋律精神的文艺作品在创作中往往热衷于宏大的音乐织体和激昂慷慨的风格,节奏感强劲、音域宽广。诸如此类固有的音乐属性特征可以增强类型化作品的辨识度,这本无可厚非。但也无形中将这一类音乐的创作套路固定化、模式化,造成公众的审美疲劳,甚至主动与其它音乐题材分道扬镳,将自身限定在功能化和形式化的条条框框之中,社会传播效力减弱。从音乐创作美学的本源而言,优秀的音乐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并存,好听、好看且符合公众审美需求,可以引发情感共鸣的。百年党史的风雨兼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在当代音乐作品的转化中,同样应发乎“情”、止于“情”,始终以真情实感和平易近人的口吻来谋求与公众心灵的沟通。初听到《一叶红船》时,令人耳目一新,自然清爽。钢琴清晰的颗粒性与弦乐声部的线性音色交相呼应,卸下浓妆艳抹的粉饰,流露出素雅简约的质感。大调式的旋律线条舒缓平稳,以级进和小音程的跳跃衔接为主体,如同一位诗人在诵读华彩文章。副歌部分的抒情性逐渐明朗,纯五度音程的上行跳进推动情绪不断升华。此时交响乐队的铜管乐器组在背景音乐中音色得到强化,嘹亮悦耳的金属声回荡在耳廓,呈现出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秀美巍峨。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音乐本体的创作有赖于演唱者的声音呈现。歌曲《一叶红船》最终选择了由青年歌唱家雷佳进行演绎,通过歌唱和表演的“二度创作”,注入丰沛的人文情感灵魂。获得民族声乐艺术表演博士学位的雷佳,早在2001年就因饰演歌剧《再别康桥》中的林徽因而声名鹊起。甜美的声线既具有湖南花鼓戏的婉转灵动,也有民族声乐唱法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具有独特的声音辨识度。近年来,她先后在《木兰诗篇》《运河谣》《白毛女》等歌剧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并演唱了《旗帜》《我们的中国梦》《和祖国在一起》等多首具有主旋律格调的歌曲作品,广受欢迎。在歌曲《一叶红船》的歌唱中,雷佳的声音如甘泉般清澈,流畅动人,全然没有受到“方法”的牵绊。音色语态质朴,如同一位同龄人站在近前,讲述着曾经亲历过的往事,完全不会产生距离隔阂或情感代沟。这样的歌唱音色很难用美声、民族或流行的分界方式进行定位,正如雷佳所言:“作品需要我用什么唱法,我就用什么唱法”。显然,打破唱法界限,寻求自然地声音表现力正在逐渐成为年青一代歌唱家们的共识。也正是得益于唱法界限的消除,才使得歌曲题材在表现形式的局限性和制约性得到解绑。“跨界”的演唱思维为《一叶红船》带来更多的时代气息,也在用实际行动转变着公众对这一类型化音乐题材的观念印象。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曾经,中国共产党是四万万同胞脱离苦难的希望;今天,中国共产党仍是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坚强领导者。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已经吹响,青年一代应在歌声中振奋精神,砥砺前行,为实现梦想而拼搏奋斗。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