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岁故宫,殿宇巍峨、珍藏浩瀚。
昆曲,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迄今也有600年历史,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兴业路76号,是中共一大会址,是我们党事业兴起的地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发源地。
在二十大“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有三个文化故事特别引人注目。王旭东代表、周伟代表、杨宇代表分别讲述了关于故宫、昆曲、党史教育的故事。在他们的讲述中,古老的故宫、悠久的昆曲、百年党史正在向世界徐徐展开一幅中国文化的新图景!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吧~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
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故宫古建筑群及所藏文物
构成了一部宏大、浩瀚、可视的中国艺术史,
建构起中华文明的宏大体系。
· 王旭东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
把故宫建成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故宫博物院肩负着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提出了“四大愿景”: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样的使命仅仅靠故宫博物院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甚至国际同行的参与。“四大愿景”也需要不断地向国际同行,包括国内同行来学习、来借鉴。
三年前,王旭东从工作了28年的敦煌莫高窟来到故宫博物院,继续守护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见证了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见证了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淡定、自信。故宫古建筑群及所藏文物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从这两处世界遗产中,王旭东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只有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才能保持文化多样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华五千年文明能生生不息,保持巨大的生命力。
在30多年的文物保护工作经历中,王旭东曾参与或主持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在与不同国家同行的交流中,王旭东发现,文化遗产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要在对话中增进相互理解。
王旭东发表演讲 (图源:团结香港基金)
为了实现把故宫建成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一非常重要的愿景,王旭东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在身。未来,故宫将通过文物互换展览、学术交流、人员交流等方式,努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积极发挥文物博物馆在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故宫文创,到中华文化“会客厅”,
从文物“活起来”,到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一代代故宫人接力守护、前赴后继,
古老的故宫正在创新性转化中
焕发出新的活力!
昆曲也被称为“昆剧”,
被誉为“百戏之祖”,
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代表,
其婉转的唱腔、典雅的辞藻、
巧妙的技巧和细腻的表演
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历经明朝鼎盛、清代中后期没落的昆曲,
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焕发了生机。
· 周伟代表(江苏省昆山市委书记)
全国348个传统剧种在昆曲诞生地汇演
这十年,昆山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的首位。更为可喜的是,这十年,不但我们的产业规模做大了,产业结构也更加优化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这十年,我们昆山更美了,推窗见绿、开门见园。昆山是昆曲的诞生地,在这里不仅有昆曲,我们还邀请了来自全国的348个传统剧种轮流在这里汇演。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图景正在我们昆山徐徐展开。
周伟提到的“来自全国的348个传统剧种轮流在这里汇演”指的是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简称“百戏盛典”)。
昆山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戏曲百戏盛典,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在昆山实现了“大团圆”。百戏盛典已经成为加强剧种建设、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由此引发的“剧种热”引领全国戏曲剧种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今年8月13日,以“戏曲的盛会,百姓的节日”为主题的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新三年·新百戏”计划启动。包括组织实施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传习班、创设中国戏曲人才传承基地、建设戏曲舞台艺术数字化制播平台、建成昆山(中国)戏曲博物馆等。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式后上演现代昆剧《瞿秋白》 图源:昆山市人民政府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未来,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将持续发力,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激活戏曲源头之水,展现戏曲时代之美,谱写更新更美文化篇章。
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十五贯》
到融入现代审美深受年轻人喜欢的
青春版《牡丹亭》,
再到讲述共产党人瞿秋白坚定信仰的
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
一代代昆曲人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让古老昆曲关注现实、“活”在当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
优质基因与强大生命力,
是伟大建党精神生发的沃土。
· 杨宇代表(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
红色文化圈粉新一代青年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的确关注到了年轻观众这个群体。网络上有一个高频词叫“双向奔赴”,放在我们工作中,就是我们要努力地将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我们做过一个统计,近5年来,到一大参观的年轻观众占比是逐年递增的,尤其是去年,35岁以下年轻观众的同比增长率是23.6%,这也充分证明了,在新时代,红色文化正以独特魅力圈粉着新一代的青年。我们也在一直探索和尝试适应时代发展的传播方式,无论是直播云探馆、沉浸式情景党课,还是即将与观众见面的党史类创意短视频,传播方式的迭代,其实就是我们想更鲜活地讲好党的故事,更生动地诠释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希望红色文化不断有新传承、新表达和新活力。
杨宇从业22年来,一直工作在讲述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文化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党史教育工作者,她认为,党史教育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历史、照亮现实和启迪未来。“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北京的天安门,从讲述党代会到参加党代会,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在党代表通道上,杨宇如是说。
杨宇对记者分享了一场特别难忘的接待经历:去年6月16日,杨宇接待了一批外国参访者,其中包括4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当天的讲解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而展开。在讲到“全面小康”这个版面的时候,现场响起一片掌声。杨宇以为是她的讲解得到了认可。参观结束后在交流的时候,加蓬驻华大使说,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了人民,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脱贫成绩。阿尔巴尼亚大使也说,在他看来没有哪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成功。原来刚刚展厅里的掌声是为中国共产党而响起的。
这一刻,杨宇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党的故事在世界上很有感召力,就是要通过讲述,呈现出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杨宇(左一)带教新讲解员
对于未来的工作,杨宇说:“要努力地将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不断探索更加适应时代的新的传承、表达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讲好党史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的队伍中来。
伟大建党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依据,
确立起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使中华民族有了主心骨和定盘星。
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故宫、昆曲、兴业路,贯通中华文脉,照亮复兴之路。
故宫和昆曲刻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积淀着千年的中国品格,蕴藏着悠长的精神力量,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经过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传承文化血脉、复兴民族之光的最具活力的基因。
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今天,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轨迹,弘扬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经历了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我们成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支撑。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