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剧协和北京人艺联合主办的“戏剧新境——国际戏剧交流研讨会”10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举办了4场主题演讲与3场圆桌对谈,汇聚中国、法国、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波兰、意大利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的戏剧精英。众多专家围绕戏剧创作、国际交流、演出运营等问题展开深入阐述和交流,共同探讨戏剧艺术的未来发展之路。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区间戏剧团体、艺术家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应对国际戏剧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活动还发起了国际戏剧合作倡议,呼吁携手搭建国际戏剧交流的平台,依托国际戏剧邀请展,举办国际戏剧研讨会、讲座及工作坊等,进一步深化各国之间的理解与认同,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不断探索深化国际戏剧交流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认为,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文明交流互鉴越来越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戏剧艺术薪火相传,自其诞生之初,便肩负起沟通人心、交融文化的神圣使命。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展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在讲述着全人类共通的故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介绍,“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着力打造更加复合型、立体化的戏剧展演品牌,力邀世界戏剧同行展开对话,深化交流互鉴,共谋行业发展。冯远征还透露将重启邀请国际知名导演赴人艺创排剧目的传统,推动艺术人才的跨国互动交流,强化与观众的交流互动,立体推进文化交流的维度,还将致力于依托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搭建更广阔的戏剧交流平台。
世界剧院联盟副主席、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朱敬介绍,国家大剧院从2015年开始运行国际戏剧季以来,呈现了96部442场演出,涉外剧目约占30%,随着市场的多元和需求的多元,国际戏剧季还在不断发展。2020年由国家大剧院倡议发起了世界剧院联盟,朱敬说:“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交流,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是为了丰富人类文明精粹,共同服务我们的观众。”
法兰西喜剧院在法国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是法国唯一一家拥有常驻院团的剧院。法兰西喜剧院剧目制作部副总监巴蒂斯特·马尼埃表示:“希望能够将外国的剧目搬到法国的舞台上,因为如果我们只上演法国剧目的话,我们就像一座孤岛,我们需要和外面的世界融合,需要和外国的院团剧团进行互鉴。”
用文字和语言搭建沟通的桥梁
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回忆起2005年带《茶馆》去美国演出时表演和字幕滚动的时间差问题,表示“剧本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很大。但是作为观众,关注的是同一事物,都希望能够了解对方的表达,这个愿望需要用文字和语言去搭建桥梁。”濮存昕认为,剧场里需要特别关注字幕和舞台之间的关系,“一边欣赏着舞台的表演,一边又欣赏着翻译的艺术,这也是剧场观赏性的趣味,字幕与舞台的同步性非常重要”。濮存昕在1990年扮演哈姆雷特时,将语言进行了缩减,但同时又保持了语言的诗性。他认为,语言应当简练,但也一定不要破坏经典的台词风格、语言风格,在不失原貌的同时,能够让观众尽快进入到剧的情境之中。
巴蒂斯特·马尼埃表示,团队在国外演出法国一些剧目的时候,会选择一些有经验的译员给演员们一个全新的翻译,让他们能够更接近观众,尤其是接近当代的观众,选择好的翻译、好的文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说:“我们希望译员在排练的时候能够参与进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另外还要跟演员之间进行交流,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内涵,也能让他们更好地表达出演员的情感,这对于我们去到国外巡演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唐烨表示,如何将国外的戏剧“原汁原味”地介绍给中国观众,是话剧创作的重要课题,要以当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剧本,“虽然我们的生活背景以及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但是可能在某个时间节点,我们的困境、所追求的善良与美好是相同的。所以一定要从作品中去寻找能够引起共鸣的地方”。
用中国经验重塑世界经典
在谈到未来在戏剧创作当中应当用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去面对国际戏剧的交流与发展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所长高音认为,在当下这样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中,中国的戏剧工作者应该做的还是沿着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和戏曲的现代化这条道路走下去。高音说:“我们在面对西方经典的时候,应当用我们的中国经验去重著西方经典和世界经典。”
香港话剧团行政总监梁子麒介绍了香港话剧团如何保持香港的本土文化、本土生活、本土艺术等元素,他表示:“只要把这个戏做好,就自然会代表你本身的文化。”此外,他认为要用我们的故事重塑经典,“将来通过互联网,所有的文化我们都可以接触,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把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做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制作”。唐烨表示:“要扎根于本民族,真正深入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了解我们的先辈对审美的追求,然后我们在先辈的基础上再加入现代人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