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大街上的“非遗”,生生不息的民间舞

时间:2024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琼

大街上的“非遗”,生生不息的民间舞

——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山西站)侧记

  山西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据统计,山西现存民间舞蹈多达230余种,包括秧歌舞、锣鼓舞、彩灯舞、车船舞、拟兽舞、扇子舞等众多类别,是名副其实的民间舞蹈大省。2月22日至28日,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原平市、忻州市定襄县、太原市清徐县、晋中市寿阳县以及临汾市洪洞县、翼城县等地,组织艺术家队伍参加当地的民俗活动,观看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和民间文艺演出,在与当地的艺术家、民间艺人和群众的深入交流中激发灵感,不仅积累了丰富、生动的创作表演素材,也引发了有关民间舞蹈语汇表达和审美构建等鲜活深入的理论思考。

  2月24日,元宵节当天上午,在原平市前进西大街,处处张灯结彩,上演了一场颇具特色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群众文艺走街演出”。在观众热情的呐喊声中,200余人组成的云胜锣鼓队用铿锵有力、热烈奔放的鼓点拉开演出的序幕,随后的凤秧歌、扛箱、腰鼓等充分彰显了“非遗”的魅力。尤其是由上百人组成的凤秧歌队,在传统秧歌中增加了现代的元素,令人眼前一亮;舞龙、舞狮、旱船、大花轿等表演诙谐幽默,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息。参加此次实践活动的青年舞蹈编导吕梓民表示,“走街”让他真正关注到了“此刻的行人和市民”,“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集市,到处都是嬉闹的人群,孩子们骑在大人脖子上,行人边吃糖葫芦边看路边的表演,或许这才是文艺和群众‘零距离’的时刻”。

  定襄县的元宵文艺演出以秧歌等为主。其中,地秧歌表演服装华丽、造型多样,高跷秧歌扮相独特,集“歌、舞、戏、杂、武”于一体。一位穿着喜庆、涂着红脸蛋、头戴大红花的表演者给艺术家们分享了高跷秧歌的历史和塑造的角色谱系,特别介绍了一类“丑角”,该类角色可以不按规矩在场上乱走、乱逗,滑稽可笑,十分能够调动和活跃氛围。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孔德辛参加交流后说:“最打动我的是非遗传承人对表演的热爱,这么冷的天依然跳得兴高采烈,一谈到高跷秧歌的故事,眼里都在发光!”

  “这样的演出让我想掉眼泪。”2月25日,看完清徐县举办的民间社火文艺展演,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副主任、副教授靳苗苗湿了眼眶。她表示,最打动她的是徐沟背铁棍表演,一群年仅五六岁的孩子穿着戏服,由大人们以棍托举,在空中摆荡着袖子起舞。靳苗苗分享,她也是山西人,深刻理解这些世代传承的民俗活动背后,是这一方水土的人民对家、对自己的文化深挚的爱,“背铁棍的队伍很庞大,我从最前排往后看,感觉都看不到头,这让我感觉到特别有生命力,在这么寒冷的冬天,老百姓们却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浩浩荡荡地往前走,这个画面让我特别感动”。

  艺术家们与徐沟背铁棍传承人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据介绍,徐沟背铁棍有几个特色——“无言的戏剧”,讲述了许多民间故事;“流动的杂技”,常常是在道具伞边站着人,动作难度极高;“空中的舞蹈”,由社火脱胎出来,动作更为飘逸、优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于大雪表示,他长期为青少年创作舞剧,背铁棍表演的色彩、造型、节奏都非常丰富,令他深受启发,“未来的创作中可以借鉴民间舞蹈中童趣的部分,增加一些有趣的形象、道具”。

  此外,艺术家们还观看了晋中寿阳的傩舞、翼城花鼓等“非遗”民间舞蹈等。

  此次实践活动中,艺术家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了老百姓和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一切艺术的起点。”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导李世博的话让艺术家们深有同感。大家纷纷表示,民间舞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真正从田间地头、从人民脚下生长出来的舞蹈,要加强对“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同时持续探索传统民间舞与当代生活的融合方式,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