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水彩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画种
二十世纪初进入中国
由于水彩材料与中国传统水墨材料
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和亲近性
所以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
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逐步形成了中国水彩画
独有的艺术特质和文化身份
展览现场
9月6日,由中国美协、深圳市文联、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中国美协水彩画艺术委员会、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在深圳举办。展览本着“国际性、学术性、创新性”原则,共有197件入选作品参加展览,展出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法多样,生动展示了水彩画的艺术魅力,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彰显了开放多元、包容互鉴的文明精神。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致辞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本次展览是美术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次具体实践。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和对外交流的口岸,致力于推动文艺事业发展,不断搭建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期待深圳继续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在文化文艺事业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探索,为全国提供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期望广大美术工作者锐意进取,创造更多精品佳作,充分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风貌。
展览现场
“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创办于2018年,是经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批准的国际性展览,也是中国美协和省市文联共同打造的品牌活动。展览举办三届以来,受到海内外艺术家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本届展览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融·合”为主题,共征集到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件投稿作品。
展览现场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之城,既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又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罗湖,作为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和最早的建成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奇迹,涌现出许多的 “中国第一”。开放包容的城区特质,吸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搭起了一座座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展览现场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美协、深圳市文联、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推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水彩画发展历程和创作成果。202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时刻,罗湖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陈坚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天这个展览对我触动很大,一是参加本届展览的国内水彩画家以中青年为主,国外水彩画参展作品水平也比较高,基本体现出了中国水彩和世界水彩的整体面貌。特别欣喜的是,通过展览我们又发现了一批青年水彩画人才,需要通过发现去正确指导和引导他们,让中国水彩底火更旺。二是通过这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我们发现国内画家在表现新时代上的用力用心用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时代形象和时代面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用新的角度去观察,展现出了新气象。希望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增加相互之间在学术上、水彩材料文化认识上的不同表达,使得中国水彩画真正引领世界潮头,这也是展览举办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罗湖美术馆馆长于延丰作为本届展览协办方的负责人,在谈到已连续承办了三届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时感慨道:“本届展览得到了国内外作者的积极响应,风格多样、题材丰富,展现了当代水彩画的整体水平,为推动深圳的对外开放和水彩画创作,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罗湖美术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的作用,为广大深圳市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美术展示空间和提升文化修养的场所。未来几年,罗湖美术馆将进行扩建,进一步打造一个更加开放、专业和学术的、更具特色的美术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国水彩画与其他国家水彩画之间
既有内在的关联性
又有在不同文化环境中
培育、生长起来的不同艺术面貌
随着中国水彩画地不断发展
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本届展览的成功举办
不仅为中外水彩画家
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
也为广大美术爱好者
提供了近距离欣赏
国内外水彩画艺术精品的机会
充分展现了深圳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
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以文兴城、以文兴业
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部分作品展示
陈学芳 山东 《三月》
马明圆 天津 《臆想依然值得》
谭秋菊 黑龙江 《The flower 19》
安丽娟 四川 《立秋》
官晖胜 广东 《息》
李星 河北 《有鸟飞过》
徐晓 浙江 《守望》
长海 内蒙古 《相依之22》
肖伟 广东 《红色记忆之16》
何石磊 上海 《拐角的光》
廖小平 中国香港 《秋风起》
简忠威 中国台湾 《华灯初上》
约翰·亚德利 英国 《威尼斯红宫》
哎卡·蒙勒 德国 《纡青拖紫》
叶惠仪 马来西亚 《吉胆岛的孩子》
鲁基·加里普 土耳其 《起绒草》
约瑟夫·祖布科维奇 澳大利亚 《无风的早晨》
康斯坦丁·斯塔克夫 俄罗斯 《罗马的早餐》
文森佐·巴尔萨莫 意大利 《沿着无限符号》
多甘·阿苏曼 美国 《雨后的多伦多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