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增设非遗技艺专业,构建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更好整合各方力量,加强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共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新局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效,保护传承水平跃上新台阶,一大批代表性非遗项目得以有效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条件明显改善。
今年两会召开在即,不少文艺界代表委员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畅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
让非遗文化走在大众身边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随着党和国家不断拓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新思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取得了新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周淑英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非遗的创新发展上,周淑英做了不少尝试,“我们曾将非遗剪纸艺术用在某奶粉的产品包装创意上,用在某酒类品牌的个性化创意设计上,以及众多公益产品的设计上,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周淑英认为,非遗剪纸艺术在未来可以更多地与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国制造相结合,推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品牌,让传统非遗更好地走向世界。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长期从事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今年两会,她在如何做好非遗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孙艳玲说,如今的旅游业同质化严重,对于国家4A级以上的重点旅游景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非遗项目植入景区,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力度,打造成优质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同时,将这些项目长期化、固定化,让游客在游览山水、观赏古迹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之美,让非遗文化走到大众身边。
用非遗引领市场,用市场养活非遗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将展示她的非遗成果:苗绣版书法作品《砥柱铭》。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书《砥柱铭》是我国书法瑰宝之一,李绍玉绣的《砥柱铭》是她耗时两年多、绣了上百万针的新作品,宽0.5米,长9.3米,画心足足有8.5米长,几乎是1:1复刻了原版手卷。李绍玉介绍说,她把这幅作品带到北京的初衷和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代表直观感受到非遗的表现张力和独特魅力。在李绍玉看来,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在当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当大力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因此,李绍玉建议各地尽快出台符合实际的非遗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企业投资加社会参与的方式,推动非遗融入现代元素,更全面地融入生活,激活非遗的现实作用,拓展非遗的生存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行列,让非遗实现涅槃。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第六代传承人杨昌芹是一位90后代表,2007年,杨昌芹从幼师专业毕业后放弃了公立幼儿园的工作机会,选择留在赤水学习竹编工艺,从此扎根竹乡,传承竹编非遗技艺。2012年,杨昌芹在家乡成立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以牵手更多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在杨昌芹的带动下,上千名群众靠着竹编增收致富。杨昌芹说,传统的竹编产业主要做农耕用具,现在可以把我们的传统手艺和现代人审美融合在一起,进行开发设计,竹编制品是好的产品也是好的商品,要用非遗引领市场,用市场养活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