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众多基层院团、接地气作品参演,点评专家表示——
让好作品成为观众走进剧场的桥梁
“木偶本来没有情感,表演者要通过手中的操作把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随着技术的改良,木偶能做的动作越来越多,表演者的操作越来越精细,木偶戏表演更丰富,又有‘偶趣’蕴含其中,我们希望这次展演能让更多观众了解它、喜爱它。”福建省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省级非遗传承人蔡美娜说。
第七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近日在江苏张家港举办,掌中木偶戏《施公断案》第一次参加展演即获观众欢迎和专家好评。蔡美娜告诉记者,选择《施公断案》,是因为它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情节完整、有趣味,行当比较齐全,在唱、念、做和音乐风格上,体现着南派木偶的表演特点。
目前,木偶戏已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蔡美娜所在的传承中心既有小戏,也有两三个小时的大戏,针对不同需要,都会有相对应的剧目。她除了旦行,也会演生、丑等行当,表演时除了手上的操作,还要以不同的声线塑造不同行当的人物。
记者了解到,此次小戏小品展演有400多个节目报名,最终选出了40多个节目,和上海、深圳、东莞、张家港4个创作基地的推荐剧目一同展演,共有20多个小品、30多台小戏与观众见面,涉及20多个剧种。掌中木偶戏、青海平弦等剧种是第一次参加展演,渔鼓戏、东路梆子等剧团,都是这些剧种唯一的剧团。参演团体中,基层院团占80%。
展演期间,京剧《草芥》、河北梆子《喜荣归》、掌中木偶戏《施公断案》、花鼓戏《补课》和黄梅戏《审舅舅》、吉剧《谁是英雄》、高甲戏《界树下》、渔鼓戏《老邪上任》等剧目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认可。
点评专家、青年编剧张华介绍,京剧《草芥》的编剧只有31岁,技巧十分娴熟,对两个人物“穷生”“捕快”刻画生动、有个性,在讽刺、荒诞中蕴蓄思想内涵,舞台呈现简洁漂亮,“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都没掉链子”。河北梆子《喜荣归》本来是一出传统戏,但融入了现代观照,有间离感,古代的、现代的思想意识结合在一起并不突兀,人物跳进跳出,现代人对一出传统戏的追问和思考令之生辉。掌中木偶戏《施公断案》舞台呈现完整、有意趣,不是直接批判“不孝”,而是让施公不断追问“儿子”“家里少了什么”,循循善诱下,“儿子”终于想起出走的母亲,张扬了孝道的自觉。花鼓戏《补课》宣扬尊师重教,老师“教不严师之过”的自责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学生的扮演者表演有感染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戏剧写的是人情、人性,没有这些作为支撑,道理单摆浮搁在那儿,观众就不入戏,拉近了以后,人物和观众建立了人情关系,道理就容易接受了。”张华说。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薛金岭介绍,近些年,人们能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小品、戏剧意义上的小戏越来越少了,一些电视节目、商业演出中的小戏小品往往是段子拼接、一味搞笑,真正塑造人物、有戏剧性的小戏小品并不多见,“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半个小时之内,能欣赏完整故事,又能了解剧种特点,知道什么是戏剧的起承转合,小戏小品是很好的方式。”
“人们一般常见的是晚会小品,但是晚会、综艺节目会有一些限定,比如欢快的、家庭题材的,创作空间就会变窄,陷入套路。我们希望创作者思路拓宽,题材更广泛,主要的标准应该是美。”张华说,这些作品展演之前,都经过了专家的修改,一些基层院团、业余演出团队还把握不了何为“戏剧之美”,需要不断修改,长期演出打磨,才能磨练成熟。
张华说,小戏因为“小”,制作经费低、演职人员少,更容易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作品在展演中完善之后,就可以下基层去演,在戏剧普及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中国观众和西方观众不同,西方观众认为看戏是一种严肃的精神活动,对中国观众来说,戏好像是田间地头、嗑着瓜子就可以看的,我们打磨好了作品,可以让它成为观众走进剧场的桥梁,让观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戏。”
“大戏和国际接轨,小戏和基层接轨。”点评专家、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称大戏和小戏为“两条腿走路”,专业的、业余的,基层院团、院校团体、群众艺术馆的作品,都可以参加展演。“不同团体,定位、任务不一样,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同。对专业院团,我们侧重看艺术水平怎么样,他们的一度创作一般比较成形,我们对二度创作要求更高一些。对基层院团、业余团体,还有边远地区、小剧种的作品,我们不会过高要求,而以建议为主,尽量帮他们完善文本,以便于更好的舞台呈现。”
这次展演中,涌现出许多农村题材,关乎基层百姓日常生活、切身利益的作品。周光表示,区县级的院团,往往担负着以作品向老百姓普及政策、宣传典型的任务,一些作品是受政府指导创作。“命题作文,下功夫也能写好,我们帮助他们以更艺术的手段去创作这类作品,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国家级、省级院团生产的舞台精品,出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真正能到基层演出的不多,基层观众看到小作品的机会更多,它们在艺术上提高了,对观众的欣赏水平是一种引导,对戏剧艺术也是一种支撑。”周光说。
“农村题材、老百姓生活题材的作品,最终都要回到农村,回到老百姓身边,能下得去的作品,在基层是喜闻乐见的。”张华说,这些作品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故事不够严谨、情节走向不够清晰、人物言行不够合情合理等,“一个作品能达到什么高度,是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意识决定的,很难通过点评一下子提高,创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仅仅教也不够,还需要有悟性。”“思想意识不够,可能会创作出一个充满技巧的不高级的戏;缺乏表现手段,思想再有价值,戏也不好看。提高思想意识、学习创作技巧而不沉迷于技巧,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