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肖像画 看古人如何“写真”?

时间:2018年08月17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0

  编者按:2015年12月7日,乾隆御题紫光阁平定台湾功臣《鄂辉像》在北京保利秋拍中以1748万元成交。此前,香港蘇富比秋拍和北京保利春拍推出的《纯惠皇贵妃朝服像》与乾隆《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分别以1.374亿港元和7475万元成交,前者更创造了中国御制画像的新纪录。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个分支,原是西方绘画的术语,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称其为“写照”、“写真”或“传神”。在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中,逐渐走向民间化与专业化,由宫廷画师、民间画工与文人画家创作的肖像画出现了明显的区分。此外,由于西洋画法传入而产生的中西融合的画风又成为中国古代肖像画史上的一大特色。

 

《人物龙凤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据文献记载,中国肖像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惜没有实物留存下来。现今已知最早的肖像画是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反映出早期肖像画人物多作正、侧面,勾勒以线描为主,色彩单一等特点。在两汉时代,宫殿庙堂画中出现了纪念性的肖像画,如汉灵帝曾命蔡邕在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到魏晋南北朝时,肖像画开始强调以形写神,注重对眼神的刻画,如东晋顾恺之提出画人像要“悟对通神”、“传神写照”关键在眼睛,他在为殷仲堪绘像时以飞白扫过眼睛,将其患有眼疾的特征巧妙的化解,使人物深得传神之妙。而此时期存世的画迹多为壁画,例如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标志了肖像画趋于成熟。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之荣启期像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之阮咸像

  唐代的肖像画创作逐渐增多,阎立本、吴道子、尉迟乙僧等人皆擅写真。至宋代由于山水画、人物画的兴盛,肖像画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帝后圣贤像居多,表现手法较为写实,此外亦有一些文人学士像。在元代,文人画渐成主流,肖像画民间化的趋势明显。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是目前已知第一件画家在肖像画上署名的作品。而王绎《杨竹西小像图》则是专业画家与文人画家的合作画,成为后世文人肖像画的常见模式。其撰写的《写像秘诀》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肖像画理论专著。明清时期的肖像画走了民间化与专业化,并形成多种画法,如传统画法、江南画法、墨骨法等。此外,宫廷画家仍以历代帝王名臣像为创作主题,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外籍画家郎世宁、王致诚等人引进了西洋画法,强调人物的立体感,影响了宫廷画家的绘画技法。

  另外,中国古代肖像画分为圣贤像、功臣像、帝王像、后妃像、文人肖像等,按创作方式又有为他人画像与自画像两种。其中,圣贤像主要盛行于两汉时期,描绘内容多为老子、孔子等,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在此不加赘述。

  功臣像:具有功利色彩的肖像画

  功臣像是古代君王表彰对国家社稷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之臣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训鉴意义,是政治功利性的表现。此类肖像一般是由君王下诏,一位或多位宫廷画家合作绘制。据记载,西汉宣帝时曾有麒麟阁功臣像,东汉明帝时在南宫云台画开国功臣二十八将。而史上第一次君王正式颁诏有明确纪年的图绘功臣像是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为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一方面褒扬其功绩,另一方面对后世产生示范与激励的作用。功臣像的创作大多沿袭两汉时期确立的传统,即一人一像,并辅以文字说明,人物刻画要求“形神兼备”。由于功臣像具有群体性质,此类画像还需呈现出气势恢弘的效果,尤其是在清代乾隆、道光、光绪时,每每图绘功臣的人数多达上百人。

  乾隆皇帝是最热衷功臣像的君主,他组织过多次大型绘像,还亲自在画像中题赞词,仅在紫光阁中悬挂的功臣像前后就有4批,共计280人。据聂崇正的考证,这些功臣像包括“平定西域准回部”功臣各五十;“平定大小金川”功臣各五十,前五十幅为乾隆御题;“平定台湾”五十功臣,以及“平定廓尔喀”功臣三十。目前已知存世的仅有二十幅,除少数为私人珍藏外,大多被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收藏。

 

《成都将军法什尚阿巴图鲁云骑尉鄂辉像》

在北京保利2015秋拍中以1748万元成交

   

《御制平定西域紫光阁次五十功臣像赞》之头等侍卫卫固勇巴图鲁伊萨穆

  在二级市场中现身的功臣像也多为乾隆时期的作品,例如,在今年保利秋拍中上拍的《成都将军法什尚阿巴图鲁云骑尉鄂辉像》中的人物居紫光阁平定台湾功臣的十一位,出自宫廷画师缪炳泰之手。而早在香港蘇富比2007年秋拍中曾有乾隆《御制平定西域紫光阁次五十功臣像赞》中的三件肖像作品上拍,即头等侍卫卫固勇巴图鲁伊萨穆、二等侍卫特古思巴图鲁以及四十三等侍卫哈什哈巴图鲁达尔汉的画像,虽然这三件肖像画的作者并不能确定,但其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西洋画特征,人物面部具有立体感,设色晕染有明暗区分。在香港蘇富比2011春拍中出现的另一件乾隆《平定西域紫光阁五十功臣像赞》之参赞大臣喀尔喀扎蕯克多罗郡王车木楚克扎布像有着明确的作者记录。此像是中国画师金廷标与西洋画师艾启蒙合作画,这也是乾隆朝功臣像的常见绘制方式。此外,在今年北京保利春拍中推出的乾隆《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以高达7475万元成交。此画原藏于“春耦斋”,在乾隆时期为消夏茶室书房,由宫廷画家贾全绘制。

 

乾隆《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

在北京保利2015春拍中以7475万元成交

         帝后像:具有纪念意义的肖像画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之晋武帝司马炎

  帝后像以古代帝王和后妃为描绘对象。在《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观明堂壁上绘制的尧、舜等画像的情节,这成为帝王像的滥觞。目前已知最早的有明确题记的帝王像在山东嘉祥东汉桓帝时期的武梁祠画像石上可以见到。在唐代,最为著名的帝王像是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由汉至隋的13位帝王,人像旁均有榜。且画家对形象的刻画还反映出帝王各自的个性特征,如晋武帝司马炎的王者风范、陈后主的庸腐之态。事实上,古代宫廷画家作此类画像多不落款,现今已知的首个在帝后像上署名的作品是元代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也反映出此时出现了创作肖像画的专业画家。

 

《元世祖忽必烈汉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明清时期,帝王像的创作趋于完备。明代每朝皇帝几乎都有此类画像,其中仅朱元璋一人就多达十余幅。清代的帝王像较明代更加繁复与华贵,人物的写实性有所加强,这与西方传教士画家入职宫廷有密切联系。他们将西方油画技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并影响了清宫廷肖像画的创作形式。譬如,清乾隆帝的肖像画就有朝服像、便服像、戎装像等类型,而在雍正帝的肖像画中更出现了18世纪欧洲贵族的打扮,他头戴卷曲假发,衣着西式洋装,这样的造型在清帝王肖像画中是绝无仅有的。

   

《纯惠皇贵妃朝服像》

在香港蘇富比2015秋拍中以1.374亿港元成交

  此外,后妃像的发展与帝王像趋同,其中最为人广知的故事是汉代王昭君因未贿赂画师毛延寿,而使其在画像上点了落泪痣,由此被贬入冷宫。而元代的后妃像极具特色,画中人物均为圆脸,丰颊高颧,是典型的蒙古族妇女的相貌,可见此时的画像十分写实。在二级市场中亦有后妃肖像画上拍,例如今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推出了由郎世宁等人绘制的《纯惠皇贵妃朝服像》,最终以1.374亿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中国御制画像的新纪录。此画是目前所见纯惠皇贵妃唯一的朝服像,上有乾隆皇帝的手书。另外,其形象还见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乾隆及后妃像》中。

  文人肖像画:富有文人气息的肖像画

  文人肖像画包括以文人为描绘对象的作品,以及文人自画像等形式。在宋代已出现了不少文人学士像,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陆贽像》《朱熹像》等。而为文人绘像的肖像画家以元代王绎最负盛名,其作品《杨竹西小像》描绘了华亭名士杨谦,人物面部与衣纹的用笔有粗细之分,有别于以往通体并重的画法,使肖像画的特色愈加明显。画中的补景由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完成,以景衬人,成为了后世文人肖像画的模式。此外,元人存世的文人肖像画还有《倪瓒画像》,画中人物一手执笔,一手展卷,身后屏风绘山水,体现出其文人的身份。

   

(明) 曾鲸 《王时敏小像》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明代的士人肖像画主要由职业画家创作,或是由文人画家补景合作完成,而由文人画家自绘的肖像画并不多见。与功臣像、帝后像不同的是,文人肖像画更强调神似与气质,以此来抒情言志。值得注意的是,晚明出现了一位肖像画高手曾鲸,他虽为民间画师,却为董其昌、陈继儒、王时敏等文人绘制过画像。与以往民间肖像画不同的是曾鲸突破了传统模式,在创作中融入了文人审美的成分。他创立了“波臣派”,用墨骨法绘制人像,类似于西洋画法中的凹凸法,从而达到生动自然的效果。曾鲸的存世作品有《王时敏小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张卿子像》(浙江省博物馆)等。

   

(清)金农 《自画像》

故宫博物院藏

  到清代,擅长肖像画的有禹之鼎、虚璋、丁皋等人,其中以康熙时期的禹之鼎最为著名,写真被誉为“当代第一”。其肖像画有多种面貌,如纯用墨骨法的《纳兰性德像》及用白描法画的《王原祁像》等。清代中期,活跃在扬州地区的金农、高凤翰等人亦擅长肖像画,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金农的《自画像》以白描手法简练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罗聘的《自画像》则通过对画家衣着、坏境的描绘反映出内在精神。此外,清代晚期的费丹旭、改琦等以擅画仕女肖像闻名,作品格调清新雅致。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