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产业>行业要闻>文化旅游

“微短剧+文旅”助推文旅IP“走红”变“长红”

时间:2024年07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学安

   在四川乐山,游客跟着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品尝跷脚牛肉、金钱蛋等美食;在浙江温州曹村镇,《飞扬的青春》播出后掀起跟着微短剧游曹村热潮;邯郸古城、苏州古镇、古堰画乡,也凭借着《一梦枕星河》《等你三千年》《恋恋茶园》等微短剧的热播纷纷“出圈”……日前,随着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进一步开展,微短剧不断为各地旅游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逐步成熟。

  伴着“微短剧+文旅”的创作之风,文旅题材微短剧开放式地将美食、美景、非遗、历史等地方性符号纳入叙事中,描绘出壮美的祖国大地。相比常规的影视作品,微短剧的制作周期更短、成本更少、门槛更低,一般的文旅单位和小微视频公司也能够入局。比起短视频来,它的故事承载力和创作空间又更加广阔,更能满足有深度、有质量、有内容的文旅传播需要。

  202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同时,为“微短剧+文旅”的创作提供明确的创作方向,其中包括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主题公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景点景区,冰雪湖海等自然景观量身定制故事,表现新时代生态文明之美和人民生活之美。如今,在政策的扶持下,“微短剧+文旅”迅速站上了内容创作的新风口。

  微短剧的一大特点就是时间短,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制造人物冲突、反转,进而吸引观众。尤其是文旅短剧,能让观众细细感受城市风貌、人文特色,再通过故事的想象力加深对城市的印象。如2023年,《去有风的地方》《长安三万里》等影视作品的热播热映,带火了广东江门、陕西西安等地,吸引不少观众把拍摄地变为打卡目的地。而《我的阿勒泰》之所以格外走红,是因主创将新疆治愈的壮美风貌和主人公的故事完美融合,这也恰恰说明文旅短剧中故事内容与拍摄地是可以互相成就的。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微短剧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正逐渐成为市场新趋势。不过,尽管文旅题材微短剧的创作风潮已开启,但微短剧的剧情呈现和地域特色间的连接点仍需深度挖掘、文旅名片和旅游体验的匹配度仍需提升。一方面,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文旅微短剧赛道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面对繁花似锦之态后,如果缺乏了解底层逻辑,只是抱着“以小博大”的心理进场博流量,极易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应拓宽融合思路提升品牌价值。制作微短剧需突破单一化的融合思路,塑造复合型及多层次的融合模式,以此提升其助力文旅融合传播的持久性。将流量优势与各地文旅体验的宣传推介需求相结合,微短剧才能犹如一把钥匙开启更多可能。

  推动“微短剧+文旅”深度融合,更好地促进微短剧供需结构的优化,推动消费新业态的整合和形成。只有将文旅类微短剧的创作和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相结合,激活影视文旅宣传的内在动力,才能为提升取景地的品牌认知度和曝光度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力量。笔者以为,政府要承担起协调多元主体之间合作的角色,重视“微短剧+文旅”创作,根据小体量叙事内容开发相应的精品影视旅游项目,做好文旅资源的开发与推介;旅游从业者要为游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深化“微短剧+文旅”作品所呈现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氛围,才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从而延续影视IP的长尾效应,推动“走红”变“长红”。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