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产业>行业要闻>出版发行

实体书店的“诗与思”

时间:2019年04月3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戴俊骋
0

书店,是文化的地标,也是幸福生活的“黄金屋”。

  书店是城市的灯塔,可以点亮一座城。对读书人而言,书房是家,而书店则是整个世界。一座城市书店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文化繁荣度,也让一座城市更有温度。

  曾几何时,受价格高企的房租和电子书商的冲击,实体书店迎来了关闭潮。喧嚣的城市里越来越需要能够收留疲惫灵魂的“文化客厅”,行业开始重新审视实体书店之于文化传播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意义。

  2016年,中央十一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不断提升实体书店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各城市都陆续出台了落实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仅2018年北京市就拿出5000万元实体书店扶持资金支持近150家实体书店发展。

  实体书店自身也在不断进化以应对市场变化。多元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方式成为实体书店生存的法则。很多书店已经不局限于书店功能,多元化经营成为必然前景。现在,如诚品、方所一样的综合文化空间已不在少数,销售文创产品,增加咖啡饮品区、亲子互动区等“店中店”模式也在大多数书店落地,即便是钟书阁这样的“老招牌”,也为传承原来老店特色与十几年老顾客的感情保留了教辅文具专区。实体书店正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经营实验。言几又将书店打造成一个涵盖书店、咖啡厅、艺术画廊、文创生活馆、创意孵化地的城市文化空间。

  “抱团取暖”胜过各自为政,实体书店开始探索规模化的经营模式。以北京发行集团为代表的国有文化企业,依托新华书店系统,组建包括老字号书店改造升级阅读空间、校园书苑、新型商超书店、社区书店、交通枢纽点、24小时无人值守店等在内的综合文化体验系统。如西西弗这样的民营文化企业,正探索不同产品线的规模化经营,截至2019年2月,在全国60多个城市已拥有200多家实体连锁书店、200多家意式咖啡馆、超过400万名活跃会员。

  规模体量不占优势的书店,则围绕某个专业领域打造具有创意IP开发能力的“特色书店”。如北京最繁华的商圈三里屯里的“老书虫”,号称北京最美的外文书店。再如主打“24小时书店”定位的三联韬奋书店,于2018年世界读书日在三里屯开设分店,这是它首次借助高端商圈的人气“引流”,也将为这个商圈在“夜文化”之外营造更为深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打败实体书店的电商,也在积极布局线下实体书店,线上线下融合已渐成趋势。放眼全球,亚马逊打败了实体书店,现在自己也开起了店,已在全美开设近10家实体书店。国内如当当等电商也在一些城市开办实体书店。依托线上平台的数据采集,“电商系”实体书店利用消费群体的大数据和用户黏性进行读者阅读喜好识别,显得比传统书店更“懂读者”。

  实体书店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图书定价总额)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线上电商零售图书码洋规模为573亿元,增速为24.7%;而实体书店零售图书码洋规模为321亿元,为近7年最低,较2017年下降了6.69%。

  在互联网发展大势下,实体书店生存之路依然艰巨。从全国来看,实体书店的租金仍然过高且仍在继续上涨,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等都给实体书店带来了负担,政府财政补贴显得有些“杯水车薪”。进行多元化经营后的书店,很多在布局上缺乏专业指导,没有与商圈或社区形成有机整合。除了头部企业外,大多数特色化书店的无形资产亟待进一步盘活。连锁化经营模式也面临着扩张时品质控制和资金紧缺问题。

  随着行业愈加重视实体书店,行业整体面临的利好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进书店。据统计,2018年我国阅读人口增长了近3000万,增长幅度达19%。

  大型书店打造综合性文化空间,应依托高人气导入到利润更高的业态。面向社区的小书店,应与社区文化空间和公共文化活动充分联动,打造深嵌于社区的文化地标。特色书店可依托线上书商数据平台,进行受众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为读者提供更具温情的专业化服务。面对资金瓶颈,应积极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提高抗风险能力。与其他业态相比,推动实体书店的发展更需要一份情怀。

  有人说:如果有天堂,应该是这副模样:一座城,一间书店,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下午……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幅美好的读书画面会成为大家所在城市最习以为常的幸福。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教授)

(编辑:王少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