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艺术的繁荣是重要标志之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勠力同心,需要艺术家心怀“国之大者”“以人民为中心”,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对生活抱以极大的热情。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具有艺术价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高峰”文艺作品,才能肩负起“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的使命。
德艺双馨需要文艺工作者德才兼备。德,是文艺工作者必须追求的职业精神;艺,即艺术家必须掌握的专业素养与文化修养。二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整体,不可割裂。
对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古有之。在古代梨园行就有“艺高不如德高”之说,近代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在《戏班》“序”中指出:“夫治学术者,必先通其指归,治恒业者,必先祥其度制。”戏剧界有句老话叫做“戏比天大”,强调的是从业者要尊重作品、尊重观众、尊重艺术规律,时刻恪守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联发布《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修订稿)》,恰逢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走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理想,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的艺术道路。
一、胸怀远大理想,恪守职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作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对职业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应该始终自觉保有与文艺创作特性相符的职业精神与操守。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敬业、勤业、立业,守正道,走大道,恪守文艺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才能实现艺术价值和人生价值。
演员赵丹一生的志向是建立“中国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青年时期,他怀揣着对表演艺术的梦想,克服千难万险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学习斯坦尼体系,途经新疆被军阀盛世才关押了五年,依然不改其志,不忘初心。正是这种理想的坚守,塑造出扮演民族英雄林则徐、共产党人许云峰的禀赋。1937年,大批心怀报国理想的进步文艺青年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延安,以文艺作为武器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对当时的鲁艺师生提出了期望:要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广西桂林,后来成为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的欧阳予倩和他的亲密战友田汉、瞿白音等组织领导了中国戏剧运动史上波澜壮阔的“西南剧展”,“壮绝神州戏剧兵,浩歌声里请长缨”!我们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经受了战争的洗礼,经历过生活的磨难,胸怀远大理想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德艺双馨。
二、加强专业素养,提高文化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作为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创作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1.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基础,是实现艺术价值的先决条件。
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作为职业的修为、涵养;是由专业训练和艺术实践、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实践而获得的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以表演艺术为例,其与数学、化学、物理等无二分别,均是严谨的学科门类。表演是一门神圣的职业,要从一名表演爱好者成长为一名表演艺术家,只有按照艺术教育的规律和艺术创作的规律,努力勤奋才能茁壮成长。因此,爱好表演艺术的朋友们一定要走出认识误区,并不是爱唱爱笑爱打爱闹就可以做演员。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探索认知客观世界的手段,均有各自独立的、完整而缜密的规律及体系。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与造诣无一不是经过勤学苦练、苦心孤诣而取得的。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
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首先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话剧影视演员为例,基本功,顾名思义,就是演员从事表演创作最基础的技术能力。
第一,演员要熟练掌握台词基本功。语言,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台词处理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演员二度创作的成败。演员所说的台词是舞台语言,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它来源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语言的艺术提炼,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语言。所以,作为艺术语言的台词,在演员的口中要做到:“既真实,又有艺术夸张;既自然,又要有所修饰;既有内心感受,又要有鲜明体现;既使人感到如同生活般的亲切,又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享受。”
其次,演员要具备扎实的形体基本功。形体基本功的训练,要充分解放演员的肢体。使其形体灵活协调,有柔韧度,具有形体可塑性;要达到“神形兼备,内外统一”。杜绝与内心体验无关的形体训练,使形体表现富有内涵;肢体可塑性最大限度的训练与开掘,就是重视开掘对人物内心感受的外部体现能力,增强形体表现力和可看性,使之具有视觉冲击力。
第三,演员要熟练掌握创造人物形象的基本功。创造人物形象要有正确的创作观念,杜绝刻意编纂,曲解生活。不能用演员本人的主观意识替代作品人物对生活的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要深挖生活。对于作品中情节和人物的不理解不要轻言否定,要找到剧作家这么写的原因,要靠演员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来合理创作,并用具体的艺术处理来弥补,这也是演员二度创作的重要内容。要从生活中来,不能违反生活常识。舞台上要表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而不能去“演”生活中不常见的人和事,这种“不常见” ,其实质并不是艺术的创造,而是典型的杜撰和虚假臆造。
总之,扎实的台词基本功和坚实的形体基本功都是为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同时在创作中要依托正确的创作观念,依据生活对作品有正确理解,避免庸俗低级、格调不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重视基本功,就不可能出艺术家,这是规律。基本功训练枯燥而乏味,练习量大,重复且单调。但是古今中外的演员名伶,无一不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基本功,坚强的创作意志才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艺术家也是技术家。美学家宗白华说过,艺术家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出情感个性和人格的。
2.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修养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保障,是决定其艺术之路能否长远的必要条件。
“七一勋章”获得者、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曾经说过:“比技巧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生活和文化修养。舞台上塑造人物深度如何,要看我们对生活所知的深度如何。”艺术创作不是技术熟练工,不能只靠技术技巧吃饭。靠所谓娴熟技巧所“攒”出来的作品缺乏生活质感,缺乏生活深度和营造生活、创造形象的功力,人物单薄。只有不断加深创作者的文化修养,才能形成深刻的生活观和艺术观,才能从不同的视角理解生活,深入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种种表象而能看到“人”的本质,这是只有在深厚而广博的文化修养支撑下才能解决的问题。表演艺术的核心和对象永远是“人”,揭示人的精神生活,要能够达到观众的审美标准,一切训练都是围绕着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此外,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创作态度。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三大主题。纵观古今中外,作品千千万,主题相同内容却无一重复。所以说,文艺创作是通过作品对人类心理、情感、行为、欲望、动机的实验场。作为“实验者”的创作者,就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否则将难以驾驭这场“实验”。
文艺创作所涵盖的领域恰似浩瀚的海洋,需要探寻的未知领域的知识有很多。艺术家们的知识构架要广博繁杂。演员李保田曾说,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石挥是中国近代横跨戏剧电影界编、导、演的伟大艺术家,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成名前,他生活艰辛,混迹天桥,接触三教九流,当过车童,铲过煤,当过学徒……所以他熟悉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为后来的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素材。石挥说,他学艺的老师就是“天桥加京剧”。反观当下,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面却越来越窄了,跟别人接触的机会也少了,排戏之前也很少体验生活了,做演员的,从哪里汲取生活的养分?我们要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以人民为中心”,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积极向姐妹艺术学习,充分汲取戏剧、戏曲、影视、曲艺、音乐、绘画、文学等文艺门类的营养,开阔眼界,通过不同的艺术样式“间接”地体验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多样化,提升文化素养,使自己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为文艺创作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演员于是之曾说:“演员在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以及对角色的创造程度,什么也掩盖不住……因此,热爱生活、爱憎分明这一条很重要。演员必须至少是一个好人:忠诚老实,敢爱敢恨……他的感情是可以点火就着的……对生活玩世不恭、漠不关心,就不大能够演好戏。”很难想象一个生活中自私刻薄的人会在舞台上演好一个大公无私的角色。演员只要一上台,演员的素养就会暴露无余,正可谓“戏如其人”。所以,演员要养成特有的生活习惯,热爱生活,对生活敏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善于感悟生活,善于透过生活的表象揭示本质。开玩笑地说,演员要当一个“杂家”,就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等的总称,多么伟大的职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继承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严谨、含蓄、质朴的作风。很多前辈艺术家,生活中含蓄、严谨、低调,丝毫没有所谓明星范儿,放到人堆里根本不显眼,可是他们一上舞台,便星光闪耀,艺术魅力令人折服。
综上所述,以表演艺术为例,演员的魅力是演员专业素养与文化修养的综合与总合。演员素养的形成,是需要时间周期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是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积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各种文化的、社会的、艺术的养分,最终消化吸收,化在自己身上的一种高贵艺术气质。它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是隐性的,内在的,看不见,摸不到,装不出来,但却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演员气质正是这种通过天赋和后天经历与素养积累起来的美。演员的美,并不单指外表的漂亮,而是依靠内在素养,能够通过角色创造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没有素养就没有魅力,也就没有演员应有的优雅气质,于是“浅薄”便产生了。
蓝天野老师曾说:“搞艺术不能将就,要讲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要学会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从这些艺术家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中不难看出,文艺创作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只有放低自己,带着敬畏感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不断地进步。
三、脱离低级趣味,坚决反对“三俗”
作为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定是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要自觉杜绝“三观”不正,坚决反对“三俗”。马克思说,一些人之所以“缺乏一种讲故事的人所必须的才能”,是“由于他们的整个世界观模糊不定的缘故。”这说明创作者主观因素的正确与否,对艺术创作的成败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实践证明,艺术家如果脱离现实,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意识”的小天地里,堵塞生活的源泉,其主观因素只能导致创作中对现实的歪曲,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迎合低俗,有的则闭门造车,臆造生活。实际上,某些创作者提出的所谓“充分的个性表达”是与真正的艺术规律背道而驰的。反之,艺术家如果没有积极的正确的主观因素作指导,要从充满着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各种现象中去挖掘和概括生活的本质,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克思说文学作品应该是“诗情画意的镜子”,恩格斯认为作家应该对生活做“富于诗意的裁判”,艺术家的主观审美情感是表现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艺术美是客观生活美(对象自身的美)与艺术家主观的审美情感相融合的结晶。
要尊重艺术,反对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敬畏心,必须要根绝一些陋习:懒惰、任性、冷漠、自私、爱迟到、不认真记台词、没有团队精神、不善于和别人合作、不真诚、不虚心、自以为是、耍小聪明、对生活不敏感、和角色没感情、不把排练场当殿堂、不尊重他人、只爱自己。杜绝这些作风不正的陋习,文艺工作者才能脱离低级趣味,走向德艺双馨的艺术道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优秀艺术家一定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者,文艺作品应当真实、鲜明、准确、艺术地表现时代特点,体现出时代精神。当代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是高度的思想性、深刻的历史(生活)真实性,同生动的艺术性三者完美的结合,即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以怎样的精神面貌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并不断自省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职业素养与文化修养,扎根中国大地,用艺术特有的方式反映时代生活、人民生活,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于人民,追求德艺双馨,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