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行风>榜样力量

伊泓远:我与“江姐”

时间:2022年10月11日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作者:王渝 张宝瑞
0

 

伊泓远:我与“江姐”

伊泓远饰演的第五代“江姐”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动人故事,改编创作了歌剧《江姐》。自1964年公演以来,歌剧《江姐》历经五次复排,历经“五代”江姐的演绎传承至今——2007年,恰逢空政文工团第五次复排歌剧《江姐》,历经层层选拔,伊泓远有幸成为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

  近年来,伊泓远曾在现代歌剧《守望长空》中饰演“乔蔚然”,在大型歌剧《星星之火》中饰演“李小凤”……尽管对每个角色的诠释堪称尽善尽美,但与“江姐”这一角色结缘,对于伊泓远的艺术生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歌剧《江姐》第七场,伊泓远饰演的江姐演唱《绣红旗》剧照

追寻中靠近

  2007年10月,第一次出演“江姐”时的伊泓远刚刚二十出头。12年后,伊泓远脱下军装,转业到中国歌剧舞剧院,彼时她未曾想到,还有机会与“江姐”在舞台上重逢。2021年,歌剧《江姐》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重点剧目,伊泓远在中国歌剧舞剧院这一国家级院团平台上继续出演《江姐》。十几年过去了,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伊泓远对这一角色的理解更为深刻——“江姐是一名伟大的革命者,也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

  在进行这一轮演出时,当舞台上江姐丈夫彭松涛的首级被悬挂于城墙,妻子对丈夫惨死的震惊、悲愤之情令此时已成为妻子和母亲的她感同身受——面对丈夫的牺牲,她一再克制隐忍,到最终情绪崩溃爆发,而后又抽身于巨大悲痛之外,带着对爱人的思念和不舍继续投身革命战斗。在最后一段演出中,伊泓远深刻体会到这一角色对自己带来的不只是崇敬与感动,“当江姐的同盟战友牺牲,她对着战友的孩子唱歌的时候,舞台上的我犹如抱着自己的孩子,这种情感的生发和初次演出完全不同,这是阅历的成长、情感的成长、经验的成长对我表演处理的丰润。”

  每一次在舞台上的动情歌唱都是对“江姐”这一角色的打磨,演出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众艺术家前辈的悉心指点,对伊泓远创新演绎“江姐”这一经典艺术形象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对此,伊泓远表示,“我要感谢我的前辈老师们,感谢空政文工团参加几代歌剧《江姐》创排的艺术家们,感谢冷永铭导演,感谢前几代‘江姐’的扮演者们,如第四代‘江姐’的扮演者铁金老师等前辈,对我靠近、理解、表现‘江姐’这个角色给予很大帮助,他们也为我诠释《江姐》这部作品提供了经验参考。”

  据了解,在这次重排的启动工作中,伊泓远有幸随创演团队拜访前辈艺术家——编剧阎肃老师的爱人李文辉女士和作曲羊鸣老师、姜春阳老师等,吸取他们对重排的建议。回忆《江姐》之前的复排,伊泓远对于《江姐》原作编剧阎肃和作曲羊鸣亲自到场辅导的谆谆教诲记忆犹新,“从台词到唱段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他们都细致要求,分层辅导。阎肃老师对台词的展现极为认真严格,不允许说错一个字;就此,两位老艺术家还为演员们细致讲述了每句台词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对台词的严谨与尊重也恰是响应‘别把这战斗的年月轻忘掉’的革命誓言,跟随前辈老师排练的过程也是‘江姐’精神传承之旅。‘别把这战斗的年月轻忘掉’一句既是对剧中孩子们的嘱托,更是寄予后辈青年人的一份期许: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切莫忘记那些为之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切莫忘记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

守正中创新

  《江姐》作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自初创以来,历经多次复排,常演不衰。一代代《江姐》的创排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演绎。在伊泓远看来,重排《江姐》是一次“守正”又“创新”的历程。当剧作呈现于舞台,任何一处细微的改变都对演员的舞台行动提供了创新的支点。

  伊泓远介绍道,导演王晓鹰将原本在观众视线之外的幕后合唱和伴唱演员全部展现在舞台上,与剧中主角形成完整的情感依托。江姐的丈夫“彭松涛”一角在原版本中,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大家对他的想象只能依靠《红梅赞》来完成;而这一次,导演让他来到台前给观众更直观的视觉冲击。

  这一次,在剧本内容中首次加进了江姐的遗书。原版江姐与明霞诀别时拥抱在一起,问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再拿起红旗嘱托狱友等重庆解放后把红旗交给党,而后向狱友们交代后事。这次改编后,江姐和明霞拥抱过,想起了床底的一封信,拿来嘱托明霞后,舞台追光起,狱友们围上来一起读信,江姐则在这束追光的映照下走向了另一个光圈,意象的表达中完成了舞台时空的转换,在大提琴演奏的《红梅赞》背景音乐声里,江姐开启了生命中最后的告白……

  另外,在经典的《绣红旗》唱段中,当江姐知道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境下,还要同狱友们一起绣新中国的五星红旗,这是全剧感人至深的华彩部分。导演王晓鹰的创排让伊泓远感受到了江姐的另一重形象的塑造,将原来的江姐提出绣红旗后,从床被下拿出一面红旗、抛出去同狱友一起绣制的场景,改为江姐提议绣红旗后,舞台的高空抛下了一片十几米长的红色绸布,狱友们共同起身绣红旗,“《绣红旗》音乐一起,一面大红绸布从空中飘落而下的诗化意象,冲击力太强了,每次演到这里,我就抑制不住地热泪盈眶。”

  同样在这一唱段的历次排演中,艺术家前辈们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也给伊泓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最早的创作是“不知道是悲还是喜”,而这一更改,让伊泓远感到情感表达更为抓心——在狱中的江姐知道新中国成立了,激动不已;可是“绣红旗”前,特务头子沈养斋来狱中告诉江姐:你看不到自己的胜利了。在江姐知道自己即将就义时,还能与狱中的难友们一起为新中国热情绣制五星红旗,欢庆革命的成功,这“与其说是悲”——她不能再出去看一眼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不如说是喜”——寓意她为之流血奋斗的革命理想和夙愿终于实现,后辈的子子孙孙终于可以一雪屈辱的奴役史,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人民共和国。

信心中前行

  民族歌剧被誉为音乐创作皇冠上的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民族歌剧不断走向繁荣发展。《党的女儿》《江姐》等经典歌剧的不断打磨复排,《运河谣》《沂蒙山》等优秀创作剧目层出不穷。作为一直从事民族歌剧创排的歌唱家,伊泓远对民族歌剧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在伊泓远看来,中国的民族歌剧发展史虽不算长,发展速度却很快。自黎锦晖导演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作品起,民族歌剧发展初具雏形;由聂耳与田汉合作的《扬子江暴风雨》,延安时期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马可创作的《夫妻识字》,到我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大型新歌剧《白毛女》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不断发展、走向成熟。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艺术家们依托火热的岁月创作了如《白毛女》《星星之火》《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阿依古丽》大量优秀的红色经典歌剧,近些年所涌现出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沂蒙山》等优秀作品也应和着时代节拍,在舞台上向今日的人民大众娓娓道来红色革命史诗。

  伊泓远感慨,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的发展,与中国声乐的演唱水平的发展与进步、作曲创作技法上的提升是分不开的,每一个时代都为一部部经典的作品提供了长盛不衰的养分,“对于身处文化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来讲,我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优秀的好作品。我想努力地诠释好‘中国形象’,为观众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民族歌剧的辉煌明天作出自己的努力。”

  伊泓远,现为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荣获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文华奖”金奖,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嘉奖五次、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新十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江姐》《守望长空》《星星之火》,歌曲《锦上添花》《幸福时代》等。曾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等重大文艺项目及出访演出。

《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8期

《经典 青春 梦想》 

 

 

总监制:皮钧 郝向宏 

 

 

总策划:蔺玉红 冉茂金 

 

 

总统筹:杨玳婻 张斯絮 韩冬伊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