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艺 潜心耕耘
5月19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服务中心承办的“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展览展出562幅珍贵影像、119件实物和4部专题宣传片,着力展现徐晓钟、郭兰英、陶玉玲三位老艺术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卓越的艺术追求和创作实践。
为满足广大艺术爱好者观展需求,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为此次展览制作的360°全景展厅同步上线,快跟随小艺一起“云上”观展吧~
手机端长按二维码进入展厅
PC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展厅
· 前言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展现老艺术家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追求,扎根人民、服务群众的初心使命,崇德尚艺、潜心耕耘的艺术理想,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弘扬正道,以精品奉献人民。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机关服务中心会同中国剧协、中国音协、中国影协为徐晓钟、郭兰英、陶玉玲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举办第六届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徐晓钟、郭兰英、陶玉玲三位老艺术家始终坚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多年来为党和国家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才华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弘扬正道,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徐晓钟,1928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中国当代著名戏剧教育家、导演艺术家、戏剧学者、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第四、五届副主席。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国际戏剧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剧协顾问、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
作为戏剧导演,他从50年代末就开始了在戏剧舞台上孜孜不倦的耕耘,导演的《马克白斯》,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舞台上最早上演的世界经典名著之一;导演的《培尔•金特》,成为中西方文化融汇贯通的典范;导演的《桑树坪纪事》,更是被中国戏剧界誉为中国新时期戏剧的里程碑作品。作为戏剧教育家,他在中央戏剧学院开创音乐剧教学,开办音乐剧表演大专班和导演大专班,以求培养我国自己的音乐剧人才,为中国音乐剧发展蓄势储能。同时,他致力于在戏剧舞台创作中探索前沿课题,倡导在导演专业教学中尝试、践行“表现性思维的训练”,并写入教学大纲。他曾荣获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育人奖、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在中国当代戏剧艺术发展进程中,徐晓钟是一位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的代表性人物。他致力于推动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全方位融合,致力于挖掘展现中国戏剧魅力,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戏剧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横屏查看徐晓钟艺术发展历程)
郭兰英, 1929年12月生于山西平遥,中国女高音歌唱家、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声乐教育家,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曾荣获首届金唱片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等荣誉。
她5岁开始学戏,14岁在张家口挂头牌演出,在戏曲表演方面初露头角。1946年参加华北联大文工团,成为一名革命文艺工作者,先后主演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春雷》《小二黑结婚》等,塑造了喜儿、胡兰子、满妹子、小芹等光辉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演唱的《我的祖国》《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传播,一直传唱至今。1982年告别舞台,投身音乐教育事业。1986年在广州番禺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并担任校长,为中国文艺界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生。
在80余载的艺术表演和教学实践中,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农村、高校、边疆、矿厂、海岛、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她表演和教学的身影,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即便已年逾九旬,她仍坚持为艺术事业奔波,经常指导从事音乐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人民授予她“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她颁奖。
(横屏查看郭兰英艺术发展历程)
陶玉玲,1934年10月生于江苏镇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曾任南通市文工团团长,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团长,故事片室副主任, 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2016年,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
她1949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开启了70余载生生不息的演艺生涯。1957年,在电影《柳堡的故事》中饰演“二妹子”,其清纯甜美的形象至今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银幕上不朽的经典。1963年,在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春妮”,得到了当时文艺界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1964年,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映,她将农村妇女“春妮”的果敢淳朴细腻传神地演绎到大银幕,塑造出中国电影史上永恒的军嫂形象。曾随田汉率领的中国戏剧家代表团访问朝鲜,随谢晋、刘心武率领的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法国、日本、泰国及港澳地区,随中国对外友协、中央电视台《中华情》访问澳大利亚、美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突出贡献。
党员的身份、战士的使命,让陶玉玲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她依然风采依旧,继续挥洒着对电影事业的一腔热忱,用演艺生涯和人生故事,鼓励年轻人接过老一辈电影人手中的火炬,将电影的光芒传递给未来。
(横屏查看陶玉玲艺术发展历程)
全景展厅
“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展”360°全景展厅